摘要: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龙华路402号,一座占地3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静卧于城市中心。这里不仅是我国大口径火炮科研生产的战略重镇,更承载着跨越世纪的工业史诗。从1919年沈阳奉天军械厂的机器轰鸣,到2025年智能车间里数控机器人的精准运作,齐齐哈尔和平重工集团
从烽火硝烟到智造未来:解码齐齐哈尔和平重工的百年传承密码
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龙华路402号,一座占地3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静卧于城市中心。这里不仅是我国大口径火炮科研生产的战略重镇,更承载着跨越世纪的工业史诗。从1919年沈阳奉天军械厂的机器轰鸣,到2025年智能车间里数控机器人的精准运作,齐齐哈尔和平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部中国兵器工业的进化论。
1919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沈阳奉天军械厂在奉系军阀的推动下诞生。这座承载着"实业救国"理想的工厂,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沦为日军武器库,其生产的火炮成为侵略者的帮凶。直到1945年光复,工厂才真正回归民族工业的怀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工厂整体北迁至齐齐哈尔。这个选择极具战略眼光: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齐齐哈尔,既是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又远离海岸线,具备天然的国防安全优势。迁厂过程中,3000余名工人用马车运输设备,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徒步穿越大兴安岭,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长征"。
1954年,新中国第一门自主研制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在此下线。当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的嘉勉信送达工厂时,车间里的欢呼声震落了窗棂上的冰凌。这门火炮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更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其射程比苏制同类产品远2公里,精度提高30%。
改革开放初期,当西方国家开始装备第三代数字化火炮时,中国陆军仍在使用第二代机械式火炮。和平重工的工程师们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弹道计算,在简陋的试验场反复验证设计参数。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由该厂研制的152毫米加农榴弹炮首次亮相,其采用的可变膛线技术使射程突破30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2加榴炮
进入21世纪,工厂迎来第三次战略转型。2002年改制为齐齐哈尔北方机器有限责任公司后,企业投入1.2亿元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东北地区首个军工数字化车间。2020年更名为齐齐哈尔和平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时,其智能生产线已实现从毛坯到成品的全程无人化操作,某型火炮身管加工精度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20。
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工厂构建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改进一代"的梯次发展格局。2025年最新公布的专利数据显示,企业持有189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42%。其研发的钛合金身管技术使火炮寿命延长3倍,模块化设计理念则让单兵即可完成火炮组装。
走进工厂厂史馆,一面挂满领导人视察照片的"红色记忆墙"格外醒目。从周恩来总理1958年的亲临指导,到江泽民同志1991年的题词勉励,1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足迹,铸就了企业独特的政治基因。这种基因转化为"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传承。
90后工程师李明阳的团队,为攻克某型火炮的自动装填技术,在试验场连续驻守187天。他们改造的智能装填系统,使射速从每分钟6发提升至12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种"钉钉子精神"在工厂蔚然成风:焊接车间创造的"零缺陷焊接法"被纳入军工行业标准;总装车间推行的"毫米级装配标准"使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9.97%。
在军民融合战略指引下,企业正将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其研发的特种焊接机器人已应用于核电站建设,高精度加工技术则服务于航空航天领域。2024年,企业民用产品产值占比突破35%,形成"军品立本、民品兴业"的双轮驱动格局。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和平重工的转型步伐愈发坚定。其投资的155毫米智能火炮项目,集成人工智能瞄准系统和无人作战模块,可实现"发射后不管"的自主打击。在虚拟仿真实验室里,数字孪生技术让火炮研发周期缩短60%,成本降低45%。
国际市场开拓同样成绩斐然。企业产品已出口至13个国家,其研发的轻型火炮系统在非洲某国反恐行动中表现出色,获得该国国防部嘉奖。2025年签订的155毫米身管材料采购合同,标志着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
从奉天军械厂的蒸汽机轰鸣,到智能车间的数控交响;从54式榴弹炮的划时代突破,到智能火炮的未来图景,齐齐哈尔和平重工的百年征程,恰似一部中国工业从追赶到超越的缩影。当新一代兵工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工业强国的奋进史诗。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黑土地上,中国火炮的轰鸣声,正奏响新时代最强劲的工业乐章。
来源:位卑未敢忘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