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钱和学历最容易理解,毕竟我们的生活里也会遇到虽然有钱,或者学历很高,但气场依然很弱的人。
1.
为什么有的人一看就很有气场?
答案不是金钱,不是学历,甚至也不是地位。
金钱和学历最容易理解,毕竟我们的生活里也会遇到虽然有钱,或者学历很高,但气场依然很弱的人。
地位或许会让人迷惑。毕竟,在某一个场景之中,地位最高的那一个,气场总是最强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换到另外一个场景之中,当地位最高的人改变了,气场最强的人也会改变。
一个人的气场其实只有一个来源:
「胜利」。
因为只有不断的胜利,才有可能分泌那些让人感觉良好的身体激素。譬如血清素、多巴胺。反之,则是那些让人受挫的身体激素。譬如有名的章鱼胺。
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直赢过别人。
这就是为什么某个场景中,地位最高的人最有气场,而换了一个场景,气场就会改变。
因为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在地位更高者面前,会不自觉地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
如果你想要保持稳定的气场,让自己总是拥有良好激素的分泌,那么你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对比的坐标,从别人,指向自己。
因为我们大脑有个神奇之处:
它会把昨天的自己,当作别人。
如果你总是可以赢过昨日的自己,那么你的气场就一定是令人舒适的。
所谓赢过昨日的自己,本质上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克制自己有多难。
而是使用了错误的方法:
他们试图把欲望消来。这注定了失败。
2.
事实上,你不可能消灭一种欲望。
因为任何一种欲望,都在你的身体里。它的本质,是一组神经元的活动——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网络或者图谱。
你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忽然感觉到自己肚子饿,想吃一碗米线。在这个过程里,你头脑中回忆起米线的颜色、香味、口感,以及从哪里可以吃到它的种种信息。每一种信息,都对应着一组神经元的活动。
你可以把自己的头脑想象成黑暗的天空,每当神经元活动的时候,夜空中就点亮了一颗星星。一颗又一颗或同时,或依次亮起的星星组成了天空中的图案。
消灭一种欲望,就意味着消灭一组神经元。可是,神经元就在你的头脑里。它只有亮与不亮的区别。
如果你试图让它消失,那么你只不过是在点亮它。因为如果你想要保持「不吃米线」的想法,关于米线的「星空图案」必须要保持点亮才行。否则你跟本不知道自己要不吃的东西是什么。
这意味着,你对任何一种欲望的对抗或者消灭,都只不过是在延长它的点亮时间。
而一种欲望的点亮时间越久,你越是觉得熟悉。
熟悉且不会伤害你——至少不会立刻伤害你——就一定会导致喜欢。甚至是偏执般的喜欢——也就是所谓的单纯曝光效应。
不要认为你可以摆脱熟悉的影响。你更喜欢镜子里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拍的你,是因为你对镜子里的自己熟悉的缘故。
一些欲望是「本能」。也就是说,任何人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就拥有的星空图案。
比如性、饥饿,对于地位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另外一些欲望是非本能。也就是一个人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可以拥有的星空图案。
这些图案因人而异。
有人拥有电影的图案,有人拥有奢侈品的图案,还有人拥有读书、游戏的图案等等。
3.
你有两种有效的驾驭欲望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转移你的注意力。
也就是当一种星空图案亮起的时候,你让自己去点亮另外一个星空的图案。
比如在想吃东西的时候,让自己去看电影、和朋友聊天或者其他任何能够让你一直保持几乎全部注意力的事。
但这种方法失败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当你的注意力无法完全保持在某种图案上,之前被你忽视的图案就会重新亮起。
如果你试图压抑它——也就是图案亮起之后,你总是做其他事来忽视它,那么它就会反弹得越厉害。并最终成为你的星空里最耀眼的图案。
这种反弹的原因是神经元之间增加了放电量导致的。
你可以设想一条神经元的通路:
我们把肚子饿了标记为A,想起米线标记为B,去吃米线的种种动作标记为CDEF。
当A亮起的时候,这种通路会自动依次激活到F。也就是吃完一碗米线。这是一个完成的星空图案。
可是,一旦A亮起,B紧跟着亮起,但CDEF都没有亮。你切断了这条通路,点亮了其他通路。那么你的大脑就会认为这条通路出了故障。原本只需要1个单位的电量就可以让通路被完整激活,既然受阻,那么就增加到2个单位的电量,乃至10个单位。
最终,由于放电量增大,你的欲望也就会增大。
原本只吃一碗就饱,在反弹所带来的增大的电流面前,你吃了两碗。
这就是为什么戒烟的人总是会越吸越多,直到身体能够承受的极限。
也是为什么,你越是克制自己,不去想那段糟糕的关系,那段关系最终还是会卷土重来。
这个反复的过程往往会持续很多年——最终会因为你总是试图在A亮起之后,点亮另外一条通路,而养成新的习惯告终。
你可以在肚子饿的时候只喝水,或者吃清淡的食物。
在想吸烟的时候看一看手机或者看书。
但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
首先,关于「食」、「性」这种本能欲望,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它们会随着你的压抑变得越来越难以克制。
节食减肥必然暴饮暴食。性本能也是同样。
其次,你用来代替原有通路的图案,不一定是好习惯。反而更可能是一种糟糕的选择。尤其是在你感觉使用起来并不困难的前提下。
比如,有人用玩游戏来戒烟。每当吸烟的图案亮起来之后,都打开游戏。这个过程他们并不太需要抑制原有的图案亮起,因此觉得更加轻松。
但背后的原因是打游戏分泌的多巴胺量足够多导致的。
这也意味着:当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没有了烟瘾,反而染上了游戏成瘾。
用更大的问题来掩盖旧有的问题。
4.
但是,你还有第二种选择。
我将这种选择,称之为「还原本来面目」。
神经通路的亮起,分为外部和内部。
我们还是使用那条吃米线的路径,从肚子饿了的A,到吃完一碗米线的F。
外部就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内部则是内心之中映射出的影像。
不管你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所有的外部行动,首先都是内心里的行动。
你把米线的最后一口汤喝完,把碗放在桌子上。假设这个动作是外部动作F。
那么,在F亮起之前的极为短暂的时间里,你的内心里会先有个同样的动作画面f。
正是f指引了F。
内心世界里的映射带来了现实里的行动。
这种映射则来自于你曾经吃米线——尤其是第一次吃米线的记忆。
a-A-b-B-c-C-d-D-e-E-f-F。
这才是完整的路径或者说图谱。
小写字母代表着内心世界,大写字母代表着外部世界。
那么,你是否有可能不压抑任何图谱的亮起,只是看着它,像看着一幅画,自己却什么也不做?
也就是只让abcdef这条内部的图谱存在,却不让外面的图谱存在?
当然是有可能的。
你可以坐在椅子上想象自己吃米线,但是却什么都不做。
也就是做白日梦。
只不过,这种白日梦最终还是会在现实里出现的。想象可以短暂地让欲望「发泄」掉。这就是为什么压抑性欲的人会做春梦。但只要有可能,我们所想象的一切还是会在现实里发生。
你可以把想象但不实际去做,作为一种减轻欲望强度的方法。
想一想,但不吃,可以让你短暂抑制住去吃它的冲动。但只要机会来临,那么你就一定会吃掉它。
在你心里完成的通路一定会在现实的世界里发生。
因此,这还不够。
如果你想要驾驭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让它该来的时候来,该去的时候去,一切都为了你人生的最高目标服务,又或者准备彻底戒断,那么你需要另外一种心理法则。
在这里要明确的是:需要驾驭的欲望,大多是食欲和性欲。因为你不可能戒断它们。你只能吃得健康,保持适当的体脂率。以不过度、不违背道德准则的方式进行性爱。
而可以戒断的欲望,则是这两种欲望之外的所有,你认为不合适的欲望。比如烟、酒、游戏、短视频、过度购物等等。
你需要的心理法则,就我们刚刚提到的:「还原本来面目」。
5.
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从a-f这条路径是紧密相联的。想东西-想吃米线-吃到米线这条通路,在你想吃东西的瞬间可能就完成了图谱的依次亮起。
也就是当a激活之后,bcdef就自动激活。
如果f最终没有被激活,那么你的神经通路就会增加放电量,让图谱变得更亮,欲望也就因此更不可抑制。接着现实世界里的A-F就会比你不抑制它时更快发生。
而还原本来面目,就是为这个内部自动激活路径之间增加「缝隙」。
从:abcdef,变成:a b c d e f。
如此一来,a和f之间的必然性就被割裂了。它们从星空中相隔很近的星星,变成了相隔遥远的「孤星」。随着时间的推移,a不再必然激活f。你可能想吃东西,但a亮起之后,只是在天空里闪烁了一下就消失了。
你可能想到自己吃完米线的f,但也是在天空里闪烁一下就消失了。
如此一来,你就还原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在你人为地为所有行动增加时间关系之前,所有的行动只是单独存在的「孤星」。
a只是a,b只是b,cdef同理。
那么,如何增加这个缝隙?
答案是:不断回到当下。
如果说abcdef是一部自动播放的电影,又或者联系紧密的整张照片。
那么a b c d e f就是被散乱摆放的元素。
一切欲望都存在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因为一切欲望最终都是完整的行动流。
因此,当时间的先后顺序被当下不断切入,先后预期就变成了并时处理——它们不断被你拉回到当下来审视、观察。
紧跟着a的不再是b,而是当下。
当下即是「以此为始,又到此为止」。
当下不存在任何预期——或者更严格意义上来说,你对它的预期是瞬时开始,瞬时满足的。这种属性让它可以不与任何事物相联。
你将a和「不与任何事物相联」的事物相联,它也会渐渐不与任何事物相联。
6.
为了回到当下,你需要在每亮起一个「星光」的时刻,就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发生的身体体验之中。
而这个当下的锚点,就是对呼吸的觉知。因为呼吸是在当下发生的。
你想到了a,接着你关注你的呼吸。
b又亮起,于是你关注你的呼吸。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f。
你不必刻意这样做,你只是始终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并让你的思想随意浮现任何事物即可。
你的注意力一次只能保持在一种对象上。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可以始终保持对呼吸的关注,那么当你任由思维飘荡的时候,你在本质上是在进行着注意力的转移。在星光之间切开缝隙。
如此一来,a-f从一个完整的时间、动作序列,变成了不断被当下的时间割裂的存在。
它们从时间的整体,变成了时间的碎片,又从碎片,渐渐变成遥远的孤星。
当它们无法再组成图案的时候,你就拥有了驾驭它们的力量——因为它们已经失去必然的联系,变成了你可以自由组合的「元素」。
你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反应模式。
想吃东西的时候,你看着它亮起,接着你根据自己的目标,指定你的脑海中亮起「吃麦片」的星光。
因为你认为吃麦片更好,于是你让这点星光在你的现实世界里发生。
整个过程都在你的控制之中——并且重要的是,你并没有真的在控制。你只是把内心里的所有「星光」,在当下的力量面前,还原成了最原始的元素。并且像搭积木一下,把这些元素根据自己的需要搭建在一起。
只不过,这个过程是缓慢的。相对来说,「转移注意力」见效更快。比如当想吃东西的时候,立刻用短视频、游戏来让大脑亮起其他星空图谱。
除了过程的缓慢,人们也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这种似乎并不费力的方式来驾驭欲望。
因此,他们频繁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并最终用更大的问题,掩盖旧有的问题。
扪心自问:当你要刷新手机短视频的时候,到底是因为短视频更有趣,还是因为现实世界里存在你想要逃避的东西?
想一想,你就能够给自己一个意外的答案。
7.
而观呼吸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正念」。
你有两种应用它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每天定下固定的时间:一边观呼吸,一边找一个欲望对象去「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让自己不断想起它,但同时让自己的注意力一直保持对呼吸的关注。
五分钟就可以,时间越多,你进步的速度也就越快。
第二种方式,就是哪怕是在吃米线——或者做任何一种你想要驾驭、戒断的欲望时,也保持对呼吸的关注。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你用当下来割裂内心里的「星空图案」。但更好的方法是两者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里,你会感知到,原来仅仅是关注呼吸,就可以让自己渐渐拥有驾驭和戒断的能力。
并且,关注呼吸的过程同样可以让你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并因此感到没有丝毫愧疚感的纯粹愉悦。因为你总是在满足自己对呼吸的预期,同时由于不再过度预测未来,让每一次呼吸都有新意。
如此一来,你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完美的激素平衡,也就会变得更有气场。
这就是还原一切本来面目的力量。
也是当下的力量。
来源:知默不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