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剑,以声为光——致敬第26个中国记者节| 申艳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0:51 1

摘要:在信息奔流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踏晨曦而出,逐星光而归,用文字记录时代脉搏,用镜头定格人间冷暖,用话筒传递百姓心声。11月8日,我们迎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向每一位坚守在新闻一线的记录者、观察者与传播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以笔为剑,以声为光

——致敬第26个中国记者节

作者 申艳娟

在信息奔流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踏晨曦而出,逐星光而归,用文字记录时代脉搏,用镜头定格人间冷暖,用话筒传递百姓心声。11月8日,我们迎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向每一位坚守在新闻一线的记录者、观察者与传播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记者,是时代的“摆渡人”。从烽火岁月里的奔走疾呼,到和平年代的深耕细作,他们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将宏大的时代叙事拆解为鲜活的个体故事,把遥远的社会变迁转化为可感的生活细节。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深山村落,还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无论是抗击灾害的抢险现场,还是寻常巷陌的烟火日常,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在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期盼,在工厂车间捕捉工匠的坚守,在校园课堂记录成长的喜悦,让每一个平凡人的梦想与奋斗,都能被看见、被听见。

记者,是真相的“守护者”。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他们以专业素养拨开迷雾,以责任担当探寻本质。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他们反复核查;为了一个事实的真相,他们多方求证;为了一个群体的权益,他们仗义执言。他们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用客观公正的笔触还原事件全貌,用理性清醒的声音引导社会共识。从调查报道的深度挖掘,到民生新闻的温情关切,从国际视野的全球叙事,到本土视角的在地表达,他们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的生命线,让真相成为照亮社会的光。

记者,是温暖的“传递者”。新闻不止有冰冷的事实与数据,更有滚烫的人情与温度。他们记录感动,让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流转;他们聚焦坚守,让平凡岗位上的奉献被铭记;他们守望相助,在危难时刻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动人的瞬间,经他们的传递,成为治愈人心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他们逆行出征,用镜头传递信心;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实践中,他们扎根基层,用文字讲述希望,让正能量穿越山海,抵达每一个人的心底。

如今,媒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纸墨飘香到指尖滑动,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记者的工作方式在变,但那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们适应新媒体浪潮,学习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社群运营,在融合传播的赛道上不断突破,只为让优质内容以更鲜活的形式触达受众;他们坚守专业底线,在流量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用深度思考对抗信息碎片化,让新闻的价值在时代变迁中愈发凸显。

每一篇报道,都是一次对责任的践行;每一次出发,都是一场对初心的坚守。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每一位记者致敬——致敬他们的勇敢与执着,致敬他们的坚守与担当,致敬他们用笔墨与光影,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发声。愿他们在奔走的路上,始终有星光相伴;愿他们的每一份付出,都能被时光铭记;愿新闻理想永不褪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