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1984年到河北电台当记者,贺主任在通采部。贺主任资格很老,文字水平很高,编稿很认真。通采部对记者业务抓得很紧,记者每两个月评一次“双月好稿”,个人推荐,专家评审。评完了,贺主任给每一篇稿写一个点评。评稿是为了提高,看贺主任的精准点评,是一种难得的学习,难得
献给第2025年 26个中国记者节!
赵金海著《记者是什么》(连载四)
笔如千斤重不能随便写
——悼念河北电台老主任、高级编辑贺华铭
今天(2月24日)听到河北电台的老主任贺华铭去世的噩耗,心情很难过。
我1984年到河北电台当记者,贺主任在通采部。贺主任资格很老,文字水平很高,编稿很认真。通采部对记者业务抓得很紧,记者每两个月评一次“双月好稿”,个人推荐,专家评审。评完了,贺主任给每一篇稿写一个点评。评稿是为了提高,看贺主任的精准点评,是一种难得的学习,难得的提高,常常让你眼前一亮,犹如走进一片新天地。记者在下面写稿,站位有局限,视野受限制,贺主任站得高,心中有全局,这篇稿子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写法儿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篇幅长短如何?就像老师改作文,一字一句,分析透彻,讲得很细,非常受益。
贺主任来邯郸采访过几次,每次我都陪他到基层去。贺主任是离休干部,建国前参加工作,长期做新闻宣传,政治意识强,采访扎实,实事求是。有一次在下面采访,县里介绍了一位个体户,说他干得不错,赚了不少钱。当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需要好的个体户典型。采访中,这位个体户说得有些大,听了有些摸不着边。采访完了,贺主任说:“他说的这些,咱吃不准,说得再好,咱也不写。笔如千斤重,不能随便写。”贺主任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我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20世纪八9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全国各地》节目,稿件由各省、市、自治区电台供稿,主要宣传各地的重要典型,稿件要求质量很高。在较长的时间里,贺主任负责给这个节目撰写稿件,不少稿件受到中央台的表扬,多篇稿件获得国家大奖,为河北电台争了光,为宣传河北做出了贡献。
今年年前,河北电台的领导来邯郸,我打听贺主任的健康情况,他们告诉我,贺主任年岁大了,行动不方便,说话也不清楚,没想到,春节刚过,贺主任就走了。
贺主任享年86岁。谨以此文悼念贺主任!
2018年2月24日
采访的讲究
一次,和一位年轻记者采访时,听到BP机响了,我只是习惯地用手按了一下停止键,仍聚精会神地做着记录。采访结束后,这位年轻记者带着不解的口气问我。你听到BP机响了,为什么不回个电话?我说:“这就是采访的讲究,你没看人家谈得正在兴头儿上,如果打断他的谈话,就显得对人家不尊重,会影响他的谈话。”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稿”。记者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在采访,记者在采访中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诸如,有的记者采访时盛气凌人,夸夸其谈;有的对被采访者的谈话漫不经心,随随便便;有的穿着邋遢,不修边幅;还有的在采访中,不停地接手机,打电话,或不打招呼中断谈话,随便离开,等等。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年轻记者同县里的几位领导座谈,这位记者连个招呼也不打,就离开座位出去了。县里的领导出于对记者的尊重,就说咱们暂停一会儿,等记者来了再谈。结果,等了近半个小时,这位记者才从外边回来。采访对象尽管显得很无奈,但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事后,我问这位记者,怎么离开这么长时间?他说,我去看了一个熟人。
新闻学被称作人学,新闻就是同人打交道。因为新闻宣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记者也就需要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当中,既有领导干部,也有老百姓;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农民。记者采访领导干部要不卑不亢,采访老百姓也不能盛气凌人。现在确实有一种不正常现象:有的记者在采访领导时低三下四,点头哈腰;在采访老百姓时,又好像自己变成了领导,下车伊始,指手画脚,乱发议论难免说一些不切实际的外行话。记者应该博学多识,但必定只是一个“杂家”,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因此,记者要善于向各方面的专家学习,向内行学习,向工人、农民学习。记者不是领导,采访不是视察工作,不能乱发议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深入采访,多学善问,才能避免片面性,写出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
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见全国记协六届一次理事会代表时,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处处为人师表,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采访活动中,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善于学习,要穿戴干净、整洁,落落大方;要遵时、守信,按约定办事;要尊重被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同时还得切记,不要夸口这次采访要写什么什么稿子,保证能发在什么什么位置;不要计较被采访单位派了什么车来接,吃了什么饭;不要向被采访单位要钱要物;更不能忘记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听信和传播不利于大局的小道消息。
原载于河北广播电台主办的《河北广播》杂志2002年第一期
采访与“吃枣”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不禁要问,怎么能把采访和“吃枣”扯在一起呢?
我们下去采访,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地领导和通讯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素材,有面上的,有点上的,像一筐枣子摆在了桌上。人们吃枣总是拣皮鲜肉厚、无虫眼的先吃。采访也是这样,素材并不都是典型,而典型又不见得都具有新闻价值。这就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找出典型,再从典型中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方面。
选择典型是采访的第一步?如同吃枣时挑选枣子的外表。枣子结构可分三层:皮、肉、核。要鉴别枣子的质量,就得一层层剥开,品尝其滋味。采访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有关农业抗旱的报道,几乎年年搞,怎样写出新意呢?这里,我谈点体会。1982年,我到鸡译县贯庄公社采访抗旱情况,公社领导在介绍情况时,谈到高庄大队在全社抗旱中浇地进度最快,我就到高庄大队去了。队干部们谈了怎样组织领导,怎样修旧井,怎样机电一齐上等等,情况谈了一堆,都无新意。当我来到田间和群众一交谈,发现实行大包干后的农民在大旱当头,不是各顾各,而是互相协作,人多的帮人少的,劳力强的帮劳力弱的,机井、机具也尽量做到就近、方便、节水。这些现象使我想到,农村形势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实行了大包干,产量高了,农民觉悟却低了,而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眼界更宽了,集体主义精神更加发扬了。抓住了这一本质性的东西以后,我写了一篇《实行大包干的高庄大队群众团结抗旱》的消息,很快在本台播发了。
采访如同“吃枣”,“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首要的一条。同时,还得肯下力气,方法得当。在采访中常有这样的事,被采访对象把事讲完了,记者也就没啥可问了。因此,虽然得到了一堆材料,却找不出新的角度。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出核心和本质。1984年9月我在武安县采访,听说寺西庄一个共产党员,几年来一直组织200多名农民在外地承包土木工程。有人劝他雇小工、发大财。他坚持按劳取酬,合理分配,还把两个有残废的人安排到工程队干些轻活儿,保证他们的收入。他为什么见钱不捞,干这些傻事呢?他说:“我入党时举胳膊说过,共产党员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个可永远不能忘啊!”这素朴的语言,不正是一个共产党员高尚品质的反映吗?于是,我和通讯员合写了《共产党员骞福元甘当“傻子”》的报道,河北电台采用后,中央电台也采用了。
原载于河北电台主办的《记者往来》1984年第六期
采访院士辛德惠
曲周盐碱地多,粮食产量低。20世纪70年代,在中央的一个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河北有个曲周县,建国20几年,粮食亩产增加了1斤,徘徊在建国初期的水平。
曲周县文化馆馆长李治山写曲周的23万亩盐碱地改造,说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说到了石元春、辛德惠教授。1973年,这两位教授,带着“国家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地区综合治理科技攻关项目”,和农大的师生来到曲周盐碱区,以曲周北部23万亩盐碱地为实验区,在张庄村建立了实验站。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试验,他们总结出以深浅沟工程为基础,农业措施与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相结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1989年,试验区粮食亩产由治理前的70多公斤增加到741公斤,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也在曲周县建立了28万亩综合治理项目区。同时,实验站还指导曲周及临近5县60万亩综合治理区的设计与实施,获得巨大效益。
石元春和辛德惠,都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专家,都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还担任了中国农大校长。1991年的时候,河北电台策划报道一批国家级在河北有贡献的专家,我确定采访辛德惠。这时候,辛德惠除了负责农大曲周实验站外,还承担了邯郸市菜篮子工程的工程生态设计,以及马头攻关试验区服务城市、发展农村的市郊型农业发展生态设计。辛德惠院士有时住在曲周实验站,有时住在马头。我辗转找到辛德惠院士,是在马头镇他的一个简陋的住处。身为教授、院士,辛德惠没有架子,平易近人。采访完了,临近中午,辛教授请我在马头的路边店吃饭。辛教授说,我不沾烟酒,吃饭简单,不讲究。我说,我常在下边跑,啥饭也能吃。我们边吃边谈,不认识的,不会想到坐在路边吃饭的是一位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院士、教授、科学家!多么可亲可敬的知识分子啊!
辛德惠教授,1931年出生,辽宁省开原县人,共产党员,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58年至1962年在莫斯科大学获土壤学博士学位。1999年,68岁的辛德惠病逝,骨灰安放在位于曲周四疃乡的中国农大实验站。
2017年11月14日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