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到机器人,TA仨月狂赚2.6亿提前盈利丨财报季·禾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9:06 1

摘要:11月11日,禾赛科技(NASDAQ:HSAI;HKEX:2525)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Q3财报: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47.5%,净利润2.6亿元创历史新高,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盈利目标。

“汽车和国内市场,总得去掉一个才能赚钱。”面对中国汽车业的低价内卷,禾赛科技创始人李一帆的判断戳中行业痛点。

但这家激光雷达龙头,却用一份超预期的Q3财报给出了更精妙的解法,靠技术降本+拓展场景,实现了销量和利润的双丰收。

11月11日,禾赛科技(NASDAQ:HSAI;HKEX:2525)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Q3财报: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47.5%,净利润2.6亿元创历史新高,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盈利目标。

禾赛科技是一家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和配送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应用。作为全球激光雷达龙头,禾赛以33%的营收市场份额雄踞全球第一。

作为首家纳斯达克与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禾赛在汽车、机器人两大赛道双线爆发,为深陷内卷的中国汽车业,提供了另一种增长思路。

01.核心亮点:盈利、交付双爆发,第二曲线涨13倍

禾赛Q3的表现,核心就两个字:能打。

激光雷达交付量实现了翻倍,总交付量44.1万台,同比暴涨228.9%。其中汽车辅助驾驶(ADAS)交付38万台,同比增长193.1%。

在这背后,是行业红利正在加速兑现。

2025年9月国内乘用车NOA搭载率已达29.15%,单月交付破60万辆。

机器人则给禾赛贡献了第二条增长曲线,交付6.1万台,同比暴增1311.9%,直接成为全球头部机器人企业的首选供应商。

从汽车到机器人,禾赛用同一套核心技术,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订单端也没闲着,同期禾赛拿下前两大ADAS客户2026年全系标配定点,“主雷达+补盲雷达”组合敲定首个乘用车量产订单;还巩固了理想汽车的独家合作——成为其L系列、i系列、MEGA全系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如上业绩兑现,加上赛道催热,使得禾赛的盈利超预期:2.6亿元净利润不仅创纪录,还让禾赛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随后直接上调全年净利润指引至3.5亿至4.5亿元,成为行业少有的盈利标杆。

02.凭啥破局:不做“组装厂”,芯片化降本

禾赛能赚钱,关键是打破了激光雷达高价难盈利的魔咒。

早年间,激光雷达是“天价硬件”的代名词——2017年禾赛第一代产品售价高达二三十万元,堪比一台家用车。而到2025年,其主力产品ATX价格已降至200美元。

在此期间,禾赛做了一场芯片化革命。

创始人李一帆很早就意识到,激光雷达企业不能做“组装厂”。禾赛将海量资源投入自研ASIC(专用集成电路),把激光发射、接收、驱动等数百个分立电子元器件,高度集成到几颗自研芯片上,从源头重构了产品成本结构。如今已迭代至第四代芯片化平台,既实现了性能跃升,又把成本压到了行业底部。

“研发-制造一体化”模式筑起了三重壁垒:研发与生产紧密协作,产品迭代速度远超同行;完全掌控生产流程,确保车规级产品的高质量;随着产量提升,通过工艺优化持续降本。

禾赛坚持不代工,李一帆直言“制造是研发的一部分”。这套体系带来三个优势:迭代快、品质稳、成本低。

在国内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种“高性能+低成本”的能力,成了禾赛的底气。其ATX产品性能远超海外竞品,价格却仅为对方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李一帆有个判断:“汽车和国内市场,总得去掉一个才能赚钱。”面对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禾赛给出了更精妙的解法,拿下了欧洲顶级车企的多年独家订单。

03.汽车做基石,机器人赌未来20年

如果说汽车业务是基本盘,机器人就是禾赛的未来增量。

在汽车领域,禾赛早已是全球龙头: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33%,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市占率更是高达61%。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里,Zoox、Aurora、百度Apollo等八家都选它,国内也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京东物流等达成合作,部分车型甚至搭载8颗禾赛激光雷达。

而机器人赛道的爆发,正逐渐验证了李一帆的判断:“你不可能同时开两辆汽车,但可以同时让很多机器人为你工作。”

相比汽车,机器人面临三维环境、自主交互等更复杂的场景,激光雷达作为空间感知核心,刚需性更强。

李一帆的思路很明确:做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者”——不追短期红利,而是打磨硬件、掌握核心部件,再用数据和AI构建壁垒。

“这有可能是未来20年最好的机会。”他甚至直言:在软硬不解耦的环境下,中国创业者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有望快速抢占市场。

04.激光雷达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

禾赛崛起的背后,恰逢激光雷达行业的历史性拐点,为了保证智驾安全,国标不断提高,也为激光雷达加了一把火。

曾经马斯克质疑激光雷达没必要,视觉识别才是王道,但随着辅助驾驶事故频发、自动驾驶新规收紧。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规范》这-强制性国家标准启动了公开意见征集。

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激光雷达正式纳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标准体系之中,标志着该项技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获得了国家级标准的认可。

激光雷达的安全价值被广泛认可,如今它不再是炫技配置,而是必要的安全设施,从20万级家用车到百万级豪华车,纷纷将其列为标配。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NOA(导航辅助驾驶)搭载率升至29.15%,单月上车交付首次突破60万辆。

另据国信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7月,乘用车标配激光雷达功能的渗透率为10.7%。由此可见,激光雷达的增长前景依然广阔。

就像禾赛与理想的合作:从初代AT128助力高阶辅助驾驶量产,到根据数十万车主反馈推出体积缩减60%的新一代ATL,既保证性能,又适配车型设计,完美契合“技术服务用户”的逻辑。

不过,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依然有一个强劲的替代对手,那就是视觉系统+毫米波雷达的降本方案。

此前,花生曾深度解读过,传统雷达有先天不足,点云太稀疏,就像用模糊的网格看世界,难把目标看清、看远、看准。《 被“纸箱难倒”的智驾,如何解题》

赛恩领动推出了5R卫星架构4D雷达由前中卫星4D成像雷达+4颗角卫星4D雷达组成,前中雷达用8发8收天线,能探测到400米外的目标;角雷达精准测高,连路面窨井盖和天桥路牌都能分清。

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11-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3颗激光雷达方案的成本在1.5万元-2万元水平,远期规模化量产,全无人驾驶下,车企10-11个摄像头+3个4D毫米波雷达+2个普通毫米波的传感器配置,成本有望降至10000元内。

此外,业内的竞争依然激烈,作为行业头部,如何保障自身权益,比如巨额的研发投入不被人轻易拿走,知识产权诉讼变成为攻防的关键。10月28日,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正式起诉图达通侵犯其专利权,目前该案件已被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说到底,禾赛的赢,不是靠堆砌配置,而是通过技术来系统性降本,并将产品用在有价值的场景当中。

以汽车业务为基石,用芯片化技术破解低价内卷;以机器人业务为增量,抢占未来20年的新赛道。

这家提前盈利的激光雷达龙头,有望重新定义行业的竞争规则。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