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唯一!醴陵这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6:01 1

摘要: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醴陵市来龙门街道实验小学成功入选,成为株洲地区截至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这一成果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层面认可,为县域中小学AI教育发展树立了标杆。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醴陵市来龙门街道实验小学成功入选,成为株洲地区截至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这一成果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层面认可,为县域中小学AI教育发展树立了标杆。

作为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积淀的老校,该校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县立女子学堂,如今已发展为拥有2590名学生、149名教师的现代化名校。自办学以来,学校秉持“创建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智慧教育”理念,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AI教育生态。

制度硬件双保障,筑牢AI教育根基

人工智能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与硬件保障。该校将AI教育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与管理制度,明确“三年打基础、五年创特色”的发展目标,成立由党总支书记、校长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工作。

在硬件建设上,该校投入专项资金打造了3D创客教室、四足机器人实验室、航模教室等多个智能空间,配备无人机、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即将新建的AI实验室、科创体验馆还将进一步完善智能硬件创作条件。同时,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设备升级、教师培训和竞赛活动,为AI教育开展提供持续保障。

课程融合显特色,AI赋能全学科

“技术驱动、文化赋能、个性发展”是该校AI课程体系的核心特色。该校构建了“普及+提高”的梯队式课程,低年级通过图形化编程、AI绘画等课程感知AI魅力,高年级则开设AI交互设计、AI艺术生成、创意编程、3D创意设计及智能智造、机器人编程等课程,结合Python语言、3D打印技术开展项目式学习。

更具亮点的是,该校将醴陵陶瓷、烟花、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校本课程,即将开发《AI启蒙乐园》《青芽3D智造》等特色教材,让学生在AI实践中传承本土文化。在3D打印课堂上,学生设计陶瓷文创产品;在机器人课程中,通过编程让四足机器人演绎湖湘文化故事,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让AI教育更具生命力。

师资竞赛双驱动,成果斐然获认可

优秀的教育成果离不开专业的师资团队。学校形成了“名师引导+全员参与”的立体化育人团队,科创教育领军人物余进勇作为科学正高级教师、全国“创新少年培育工程”院士专家指导委员会科创导师,带领团队深耕AI教育。通过线下专题培训、线上专家讲座、异地研学交流等方式,实现100%学科教师AI工具应用全覆盖。

丰硕的教研成果转化为亮眼的竞赛成绩。2024年,湖南省16件入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优秀作品中,该校就有13件,占全省总量的81%;2025年在株洲市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斩获11个一等奖;在第二十六届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陈浩天的《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屈昭勋的《这湘有醴》等2件创意编程(专项)作品分获一、二等奖。三年来,师生累计获得全国、省市级AI竞赛奖励100余项,20余名学生入选株洲市何炳麟公益科技夏令营。

示范辐射促均衡,未来规划启新程

作为株洲市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验标杆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示范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该校积极组织开展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AI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科研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等人工智能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向教育集团成员校及周边学校开放AI微课资源,承办全市“AI教育论坛”,累计接待各地教育考察团8批次300余人次。株洲日报、湖南教育网、湖南日报、中国少年报、《少年发明与创造》、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微信平台、中国基层网、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等网宣纸质传媒对其科创成果进行报道,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展望未来,该校拟将搭建“AI+科普”科学教育云平台,整合AI虚拟实验室与跨校竞赛系统;牵头建立湘东地区首个AI教育联盟,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该校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国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科融通创新,以点带面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广泛普及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力争打造集体验、学习、探究、实践于一体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示范标杆。(通讯员 余进勇)

来源:文明实践在醴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