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一位熟悉国际博弈的大佬,翟东升曾经却冷不丁扔下这样一个观点,“50年后,英语或将不是美国的主流语言,拉丁语系取而代之。”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把“美式英语”视为全球话语权的象征。
但一位熟悉国际博弈的大佬,翟东升曾经却冷不丁扔下这样一个观点,“50年后,英语或将不是美国的主流语言,拉丁语系取而代之。”
很多人一时间懵了,这不是科幻小说?
可问题是冷静看完翟东升的逻辑,我发现这还真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感叹。
这可能真的预示着一个“帝国断代”的开端,这场惊人的语言预言背后,其实是美国内部撕裂结构的又一次揭底。
翟东升点出的不是语言变化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由种族、党派、阶层三重矛盾交织而成的深层社会裂变。
而且这场运动的周期更长、代价更大,它今天在语言上露头,但真正要命的是美国社会结构的改写与主流文化的边缘化正在同时进行。
首先看语言,它从来都不是中性的。
数据可以佐证翟东升的判断,截至2020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有4360万美国人母语是西班牙语,而这一数字正在被移民潮和高出生率继续推高。
再往后看,美国公共服务系统,特别是在加州、德州、佛罗里达这样的“新边疆州”已经全面双语化,医院、法院甚至学校,西语服务早就是标配。
美国的主流文化,正在向拉丁裔社会做出实质性“迁就”,而不是统治。
不过语言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政治种族化”,翟东升直接盘出一组辣眼睛的对比,共和党近乎全白,民主党种族多元。
这意味着美国主流政治力量,已经沿着“种族线”切割,拉丁裔、非裔、亚裔更多集中在蓝色阵营,白人老牌中上层则抱团进入红色营地。
这种结构一旦定型,将导致美国的政治游戏变成“种族标签战”而非“理念之争”。
讽刺的是美国还在对全世界教育“多元化”和“民主包容”,结果自己内部已经快要玩崩。
我们再看一个杀伤力极强的制度例子,大学录取配额制。
在美国知名大学,自2003年起对亚裔要求SAT高达1550+,而同一年对拉丁裔只需1350,对非裔甚至可低至1200以下。
仅仅为了“结果平等”,美国把“机会的不公”写进了体制里,这不是公平,而是一种新的“逆向歧视”。
翟东升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平权运动的悖论。”为追求结果而牺牲规则本身,美国的价值基础早已出现逻辑矛盾。
更猛的一锤是翟东升对“蛮族化帝国命运”的预判,他把美国的历史进程和古罗马做了类比。
古罗马在吸纳蛮族、扩张版图的过程中,最后输给的不是外敌,而是自己逐渐被同化、最终连主流文化都被“稀释”成了四不像。
美国也是一样,它用资本主导全球,用文化吸纳世界,却没挡住“全球蛮族”反向渗透到本土。
西语裔、亚非裔、穆斯林、犹太人……每一个新涌入的族群,既想上桌吃肉,又不认账买单。
照此趋势,美国未来很可能不再是一个“意识形态国家”,而将沦为一个多族群利益博弈平台。
那这盘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翟东升说得直接,我们要有战略耐心,因为对手在自我内耗,而我们在自我整合。
对中美博弈的判断,不能再用那些西方学者给的框,比如什么制度差异、修昔底德陷阱,这些话术说一次,美国媒体就能拿去当舆论工具反打中国。
我们要打的是他们站不住脚的地方,而美国最虚弱的一寸肌肤,就是深植已久的种族原罪。
而且这并非我们无的放矢,19世纪美国华工被奴役、二战时日本裔被关集中营、直到今天亚裔仇恨犯罪频发,这些历史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替美国遮羞。
当美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时,中国必须做的是冷静旁观,精准输出,打就打他们觉得疼的地方。
同时中国也得下真功夫,对拉丁语系文化、拉丁裔社群做深入研究。
翟东升提出这群人虽然在美国社会中属于“新兴族群”,但他们有强烈的文化归属、宗教认同、家庭观念,也具备政治潜力。
中国不是要干预美国内部事务,但我们在外交角度、文化议题上,如果懂他们、研究他们,就能在关键舆论对垒时候,形成“对冲力量”。
不是用对抗,而是用精准拆招,把“自由民主多元梦”补上一巴掌现实的耳光。
别低估语言的力量,也别浅看内部裂变的代价,英语的衰退不是音节和语法的更改,而是一个文明、一个帝国软实力的断裂线索。
拉丁裔和多种族“蛮族化”的趋势,不是种族问题,而是美利坚体制从根上动摇。
当你发现美国精英再也不能用一个声音讲话,再也不能用一种文化统治,再也不能用一套制度说服民众时,这个全球霸权最坚固的堡垒,其实已经开始出现裂缝。
而中国最大的战略资本恰恰正是政通人和,我们不均衡,但我们有向心力;我们不完美,但我们清醒,这才是决定新世纪博弈走向的真正变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