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河资讯|首都师大“大运河文化带”暑期综合实习实践第四组举办成果展示
2025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组织的“大运河文化带”暑期综合实习实践活动中,陈宇同、赵静怡、王雪轩、王万水、于佩彤、张怡然、管天宇、徐耿、马仕文、杜嘉怡等10位同学,结合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双学位专业、文化遗产专业、考古地理信息双学位专业,资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化学系等多学科专业背景组成了第四小组。本小组围绕淮安天妃坝水利文化遗产展开了实地调研,试图为天妃坝水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落地实践提供参考方案。近日,通过团队协作,本小组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与设计成果,圆满完成了本次实习实践任务。
行前准备
考察前,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讨论,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初步设计了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并在资环学院陶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修改了研究路径,确定以“活态传承”和“文旅融合”作为两大调研重点。
研究以江苏淮安天妃坝水利文化遗产为主体,深入剖析其工程技术、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三大核心价值;通过实地考察厘清遗址保护现状与现实困境,探究遗产与淮安城市文旅发展的内在关联;最终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求,提出兼具可行性与创新性的活态传承及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实地考察
实地调研期间,小组成员对淮安清口地区多个文化遗产点开展了全方位的考察。在天妃坝遗址核心区,重点拍摄了天妃坝坝体、惠济祠、乾隆御碑等重要遗址的图片,记录了天妃坝44米清代石工、三段明代砖工的部分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此外,通过走访惠济祠遗址、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等周边遗产点,梳理出从水利枢纽工程到海神天妃信仰再到运河漕运文化的关联脉络,并运用ArcGIS等技术将天妃坝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可视化,绘制清口枢纽遗产点分布图以供后续进行分析研究。
同时,小组成员通过采访当地的文保工作人员和附近生活的居民,补充文献和资料中缺失的细节。不仅收集了遗址保护现状、文旅开发需求等一手信息,还充分了解了周边交通条件、民居分布,为后续保护规划与线路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交叉研究报告
考察结束后,小组成员历时三个月完成了交叉研究报告。由于天妃坝与大运河漕运、水利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交叉报告梳理了天妃坝的历史沿革与核心价值,利用ArcGIS分析遗址“三河舌尖”的空间特征及“总阀门”式的水系调节作用。尽管有着历史价值和区位优势,该遗址现在仍面临着自然侵蚀、规划搁置、公众认知不足等现实困境。
因此,小组结合调研数据,从活态保护与社区联动、文旅线路整合与区域协同、数字赋能与文创开发、文化教育与研学传播四个维度,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在兼顾技术修复与文化活化的同时,通过社区融入、数字体验等方式,让天妃坝与周边遗产点融合共生,从目前单一的学术研究对象成为面向公众的文化财富。
系列文创设计
结合调研成果与当代文旅消费趋势,小组以水利文化融入现实生活为设计理念,推出“天妃坝记忆”的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天妃坝”金属冰箱贴与手绘钥匙扣组。
文创冰箱贴以“天”、“妃”、“坝”三字金色勾线,配有白底作为主体。“天”字内的图样取材于惠济祠,“妃”字的内部图样取材于天妃坝乾隆御碑,“坝”字则有淮安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图和世界遗产图标这两部分跨越古今融合在字中,体现了天妃坝横跨古今的重要价值。
文创钥匙扣选取天妃坝、天妃形象、乾隆御碑造型等符号,采用手绘、水彩风格,兼具纪念意义与实用性,让大运河水利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
摄影及诗词作品
在实地调研中,小组成员创作了摄影作品《水上花》和词作《鹧鸪天·赏水上花》,以文字与影像结合的方式,传递自然之美,彰显淮安文旅发展的自然文化优势。作品聚焦水中绽放的睡莲与荷花,微风拂过,花叶轻摇,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意境,让观者在水韵花景中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纯粹之美。
词作(赵静怡作):
鹧鸪天·赏水上花
碧水浮光映翠裳,冰肌玉骨绽幽塘。
白如霜魄清姿绝,粉若云霞媚色长。
风拂处,韵流芳,一池香影共徜徉。
芳心未与夏争艳,独向清波展素妆。
从三河交汇的实地勘探到文旅融合方案的创新设计,小组以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让淮安千年运河水利遗产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与转化。未来,小组成员们也希望能持续推进成果落地,助力天妃坝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赋能城市发展的文化纽带,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强活力。(陈宇同)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锐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