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副对联,是写给千万“退役军人老农民”的精神注脚,更是对网上无端评判者的第一声叩问。他们中,有人曾在喀喇昆仑的风雪里戍边,冻裂的双手握过钢枪;有人曾在抗洪抢险的浊浪中逆行,疲惫的肩膀扛过沙袋;脱下军装后,他们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扛起锄头、
一、联起军农魂,叩问良知始
上联:卸甲守乡根,曾护山河安社稷
下联:躬耕哺民食,今撑烟火暖人间
横批:功不可没
这副对联,是写给千万“退役军人老农民”的精神注脚,更是对网上无端评判者的第一声叩问。他们中,有人曾在喀喇昆仑的风雪里戍边,冻裂的双手握过钢枪;有人曾在抗洪抢险的浊浪中逆行,疲惫的肩膀扛过沙袋;脱下军装后,他们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扛起锄头、面朝黄土,把对家国的忠诚,化作了田埂上的每一滴汗水、谷穗上的每一粒饱满。可网上总有一些人,隔着屏幕敲下冰冷的文字,质疑他们的价值、诋毁他们的付出——请问,当你们在城市的空调房里指点江山时,是否想过,你们碗里的米饭、盘里的青菜,正是这些“守村人”用军人的坚韧与农民的朴实,一茬一茬种出来的?你们口中的“岁月静好”,既是他们当年用热血守护的结果,也是他们如今用辛劳维系的日常,这份双重奉献,难道不配一份基本的尊重?
每逢清明、春节,你们总会带着一家老小,驱车奔赴乡村寻根祭祖。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熟悉的老屋,对着祖先的牌位虔诚跪拜,盼着沾一沾乡土的灵气,讨个五谷丰登、平安顺遂的好彩头。临走时,后备箱被土特产塞得满满当当:自家种的蔬菜、手工做的咸菜、散养的鸡鸭、新磨的米面,每一样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藏着老农民的热忱。此时的你们,满口“家乡好”“亲人亲”,把乡村当作心灵的港湾、根脉的所在。可转身回到网上,你们却换了一副面孔,对着那些守护着你们乡根、滋养着你们味蕾的退役军人老农民恶语相向——请问,你们带走的仅仅是一车土特产吗?不,你们带走的是乡村的馈赠、是守村人的真诚。可你们回馈的,却是无端的指责与偏见,这份“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操作,难道不是对良知的亵渎?
二、联述守村事,再叩感恩心
上联:田埂留痕,老兵耕月承军志
下联:乡关寄梦,赤子守根续家声
横批:薪火相传
乡村的清晨,天还未亮,退役军人老农民的身影就已出现在田埂上。他们或许已两鬓斑白,或许腰杆不再挺拔,但耕作的姿态里,仍透着军人的严谨与执着。春种时,他们顶着倒春寒,一锹一锹翻耕土地,把种子播进希望的田野;夏耘时,他们冒着烈日酷暑,弯腰除草、引水灌溉,汗水浸湿衣衫也不停歇;秋收时,他们踏着晨霜晚露,收割、晾晒、归仓,把丰收的喜悦藏进布满老茧的掌心;冬藏时,他们检修农具、规划来年,用军人的远见守护着一方土地的生机。活跃的老兵,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留守的老兵,坚守着祖辈传下的农田,守护着乡村的烟火气,农闲时还会参与村里的矛盾调解、红白喜事,成为乡村的“定心丸”。
可网上的一些人,从未见过田埂上的辛劳,从未体会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仅凭道听途说就随意贴标签、下判断。他们说“退役军人务农是没本事”,却忘了这些老兵放弃了城里的机会,选择回到乡村,是为了守护乡根、反哺故土;他们说“老农民思想落后”,却忘了正是这些“落后”的坚守,才保住了我们的粮食安全、留住了我们的文化根脉;他们说“农村没价值”,却忘了乡村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原乡。请问,当你们在网上嘲讽老兵务农“没出息”时,是否想过,若没有他们的坚守,你们可能连“讨个好彩头”的乡土都无处可寻?当你们嫌弃农村“落后”时,是否想过,你们享受的现代化生活,正是建立在千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基础之上?
你们总说“要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朋友的帮助,可你们却忘了感恩那些默默守护着我们衣食之源、精神之根的退役军人老农民。他们曾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如今为生活勤耕耘、守家园,他们的付出,不比任何人少;他们的贡献,不比任何人小。你们在网上高谈阔论“感恩”,却对身边最该感恩的人恶语相向,这份选择性失明的“感恩”,难道不是一种虚伪?
三、联证奉献情,三叩知耻心
上联:戎马半生,保家卫国扬正气
下联:躬耕一世,护土兴农显初心
横批:德耀乡邻
在边疆,曾有退役军人老农民年轻时戍边的身影。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在海拔数千米的哨所里,忍受着缺氧、严寒,日复一日地站岗放哨,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说:“军装穿在身,责任扛在肩,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不会退缩。”退役后,他们回到乡村,把这份责任与担当,转化为耕耘农田、守护乡村的实际行动。有老兵说:“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守护家乡、养活家人,就是我现在的使命。”他们用一生践行着“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的誓言,用双手撑起了家庭的希望,用汗水浇灌了乡村的繁荣。
在灾区,曾有退役军人老农民冲锋在前的身影。无论是洪水、地震,还是台风、泥石流,只要家乡遭遇灾害,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他们组织村民转移、抢救物资、抢修道路,用军人的勇敢与无畏,守护着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老兵在抗洪一线说:“我曾是军人,危难时刻,我必须冲在前面。”他们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二字的重量,用热血与担当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与尊重。
可网上的一些人,却无视这些沉甸甸的奉献与付出,仅凭一时兴起就随意诋毁、恶意攻击。他们躲在网络的“保护伞”下,用最恶毒的语言伤害着最可爱的人;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最刻薄的话语评判着最朴实的人。他们忘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不是肆意妄为的借口;他们忘了,每个人都有尊严,每个奉献者都值得被善待;他们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准则。请问,当你们在网上敲下那些伤人的文字时,是否有过一丝愧疚?当你们看到老兵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晒得黝黑的脸庞时,是否有过一丝动容?当你们想起自己寻根祭祖时带走的土特产、讨到的好彩头时,是否有过一丝羞耻?
你们总说“要讲道德”“要守底线”,可你们的行为,却与道德底线背道而驰。你们享受着退役军人老农民的奉献,却反过来伤害他们;你们依赖着乡村的滋养,却反过来诋毁乡村。这种忘恩负义、颠倒黑白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更伤害了千万奉献者的心。网络空间需要清朗,人心需要温暖,良知需要守护。请你们放下偏见、收起恶意,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感恩,不要让网上的戾气,污染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联唤归本心,终叩传承志
上联:叩问良知,莫忘乡根滋养恩
下联:呼唤初心,当敬军农守护情
横批:薪火永续
退役军人老农民,是“军”与“农”的完美融合,是“奉献”与“坚守”的生动诠释。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如今是守护乡根的农民;他们曾用热血捍卫山河,如今用汗水浇灌田野;他们既传承着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也延续着农民的朴实与善良。他们是乡村的脊梁,是我们的根脉,是最值得尊重与感恩的人。
网上的评判者们,请你们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走进真实的乡村,去看看那些退役军人老农民的生活。去田埂上,看看他们耕作的身影;去老屋里,听听他们的故事;去乡村的集市上,感受他们的真诚。当你们亲眼看到他们的辛劳与付出,亲身体会他们的善良与担当,你们就会明白,自己之前的评判是多么荒谬、多么可笑。
请你们记住,你们的根在乡村,你们的衣食之源在乡村,你们讨到的好彩头,也来自乡村的馈赠。请你们尊重退役军人老农民的付出,感恩他们的守护;请你们善待乡村的一切,守护我们共同的根脉;请你们收起网上的戾气,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愿这副对联,能唤醒那些迷失的良知;愿这份叩问,能唤起那些遗忘的感恩;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心怀敬畏、心存感恩,尊重每一位奉献者,守护每一份温暖,让军魂永驻、让乡根永续、让良知永存。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让乡村充满温情,让这个社会因尊重而美好,因感恩而温暖。
来源:博学多才陈禹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