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在江南水乡,有个地方叫杨柳村,村头住着个后生,名叫阿诚。人如其名,这孩子老实巴交,心眼实在得像那秤杆上的定盘星,多一分不会,少一毫也不成。他爹娘去得早,给他留下的,就河边那两亩薄田,还有一间夏天漏雨、冬天灌风的破草房。阿诚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打下
话说在江南水乡,有个地方叫杨柳村,村头住着个后生,名叫阿诚。人如其名,这孩子老实巴交,心眼实在得像那秤杆上的定盘星,多一分不会,少一毫也不成。他爹娘去得早,给他留下的,就河边那两亩薄田,还有一间夏天漏雨、冬天灌风的破草房。阿诚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将将够糊口,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衣裳更是补丁摞补丁。村里有些势利眼,瞧见他都绕着走,生怕沾上他身上的穷气。可阿诚从不怨天尤人,见了谁都是憨憨一笑,能帮把手的时候绝不吝啬力气。
这年冬天,格外的冷,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快过年了,别人家或多或少都备了点年货,阿诚的米缸却快见了底。这天傍晚,天色阴沉,眼看又要下雪。阿诚从地里回来,裹紧了单薄的衣衫,想着明日还得去镇上寻点短工做,换些米粮度日。他沿着村后结冰的小河边往家走,寒风吹得他直打哆嗦。正走着,忽然听到一阵微弱的、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阿诚停下脚步,循着声音找去,在河岸边一个背风的土坎下,发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老婆婆蜷缩在那里,脸色青白,嘴唇冻得发紫,身上只穿了件破旧的夹袄,眼看就要冻僵了。阿诚心里一紧,也顾不得自己冷了,赶紧蹲下身问:“婆婆,您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家在哪啊?”
老婆婆气息微弱,话都说不连贯,只含糊地说迷了路,又冷又饿。阿诚一看这情形,二话没说,脱下自己那件本就破旧、却是唯一厚实点的外衣,紧紧裹在老婆婆身上,然后一弯腰,把老婆婆背了起来。“婆婆,您撑住,我家就在前头,先到我那儿暖和暖和!”
阿诚背着老婆婆,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那间四处透风的草房。他把老婆婆小心地安置在自己那张硬板床上,盖上那床又薄又硬的棉被。家里只剩下一小把糙米了,他赶紧生起灶火,将那点米全熬成了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热粥,小心翼翼地喂老婆婆喝下。屋里唯一的取暖物件是个破火盆,阿诚又把仅剩的一点柴火都添上,让屋里尽量暖和些。
忙活完这些,阿诚已是又累又饿,坐在灶膛前,借着那点余温暖和身子。老婆婆缓过劲儿来,看着阿诚清瘦的脸庞和空空的米缸,眼中满是感激:“好后生,难为你了,你自己都这般光景,还这般待我……”
阿诚憨厚地笑笑:“婆婆,瞧您说的,谁还没个难处。我年轻,扛得住饿,您没事就好。”
第二天一早,阿诚醒来,发现老婆婆已经能坐起来了,气色也好了很多。她拉着阿诚的手说:“孩子,你心肠好,老天爷会保佑你的。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这个碗,你留着吧。”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只碗,递到阿诚手里。
阿诚接过来一看,这碗灰扑扑的,像是陶土烧的,做工也粗糙,碗沿还有个小豁口,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东西。他心想,这大概是婆婆心爱之物,虽旧,却是一份心意,便郑重地收下了,说道:“谢谢婆婆,这碗我一定好好用。”
老婆婆点点头,脸上露出神秘的微笑,又叮嘱道:“孩子,记住,这碗能装吃食,也能见人心。用的时候,要心诚。”说完,老婆婆起身要走,阿诚要送,老婆婆摆摆手,独自出了门,转眼就看不见踪影了。阿诚看着手里的破碗,心里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只当是老婆婆的念想。
快到中午,阿诚肚子饿得咕咕叫。他看着那空米缸,叹了口气,拿起那只碗,心想:“就用这碗喝碗热水充充饥吧。”他舀了一碗凉水,正准备往锅里倒,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空碗里,突然冒出了热气,眨眼间,一碗凉水竟然变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米香四溢的白粥!
阿诚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再看,没错,就是一碗实实在在的白米粥!他想起老婆婆的话,“这碗能装吃食,也能见人心”,心里怦怦直跳。他试着对碗说:“要……要是有个馒头就好了。”话音刚落,碗里的白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白胖胖、松软软的大馒头!
阿诚这才明白,自己这是得了件了不得的宝贝!他欣喜若狂,有了这宝碗,以后再也不会挨饿了!他恭恭敬敬地把馒头拿出来,就着热水吃了,这是他多少天来吃的第一顿饱饭,觉得浑身都有了力气。
阿诚得了宝碗,并没有想着自己吃香喝辣。他先是用碗变出些米来,把米缸装满。又看左邻右舍日子也艰难,特别是村西头的孤寡老人刘奶奶,腿脚不便,他就时常变出些饭菜,悄悄送去。他依然每天下地干活,宝碗只用在自己实在困难或者接济更穷苦的人家时。得了他的接济,邻居们都很感激,阿诚只说是自己找了份好活计,挣了点钱,从不说宝碗的事。
可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的墙。阿诚接济邻居,自家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虽然他还是那副老实打扮,但脸上有了血色,这变化引起了村里泼皮无赖王三的注意。这王三,整日游手好闲,专爱打听别人的隐私。他偷偷留意阿诚,发现他家的米缸好像总是满的,还经常拿东西给别人,自己却不见怎么去买米买面,心里就犯了嘀咕。
有一天,王三趁阿诚下地,偷偷溜进他那破草房,翻箱倒柜,结果就在灶台边发现了那只灰扑扑、带豁口的碗。王三左看右看,也看不出这破碗有什么稀奇,骂骂咧咧地顺手揣进怀里,想着“这穷小子能有什么宝贝,估计是我想多了”,就把碗偷走了。
王三拿着碗回家,越想越气,觉得自己白忙活一场。他正好渴了,看见碗,就嘟囔道:“真是个晦气东西,偷个碗还是个破的!要真是宝贝,就给老子变碗酒出来!”他本是气话,谁知话音刚落,那碗里突然就涌出一股液体,酒香扑鼻!王三吓了一跳,端起来一尝,果然是上好的烧酒!他又惊又喜,赶紧又试:“我要肉!要大块的酱牛肉!”碗里立刻出现了一大块油光光的酱牛肉。
王三这下可发了疯,抱着碗又亲又啃:“宝贝!真是宝贝啊!我王三要发大财了!”他立刻想着要变金子银子。可当他对着碗喊“我要金子!要一大锭元宝!”时,碗却毫无动静。他又喊了几遍,碗里还是空的。王三急了,骂骂咧咧:“破碗!怎么不变了?”他拿着碗使劲晃,甚至要往地上摔。就在这时,那碗突然变得滚烫,王三“哎呀”一声松了手,碗掉在地上,当啷一声,不但没碎,反而那豁口似乎更明显了点。王三再去碰,碗又恢复了冰冷。他再试,碗却再也变不出任何东西,连凉水都变不出来了。
王三又气又怕,觉得这碗邪性,不敢再留,又怕阿诚找来,就想了个坏主意。他拿着碗,跑到村里最爱嚼舌根、又嫉妒阿诚近来得到乡邻称赞的周寡妇那里,添油加醋地说:“瞧瞧,阿诚那小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个妖碗,能凭空变出东西!我看他不是走了正道,就是被妖怪缠上了!这碗邪门得很,我刚拿回来,它还想烫我!”周寡妇一听,眼睛瞪得溜圆,这可是天大的闲话素材,立刻就跑出去四处传播。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全村。有些人将信将疑,有些人则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阿诚。这话最后传到了村里张财主的耳朵里。张财主是方圆几十里最有钱的人,也是出了名的吝啬贪心。他一听有能变出东西的宝碗,眼珠子都亮了,心想:“这要是真的,弄到我手里,岂不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他立刻派家丁把阿诚“请”到府上。阿诚心里忐忑,不知财主找他何事。张财主摆出一副和善面孔,假意关心地问:“阿诚啊,听说你得了个宝贝碗?拿出来让叔瞧瞧?要是真的,叔用十亩好田跟你换,怎么样?”
阿诚心里明白,宝碗的事瞒不住了,但他记着老婆婆“见人心”的话,又看张财主眼神闪烁,知道他不怀好意,便摇头说:“财主老爷,您听错了,哪有什么宝碗,就是个讨饭用的破碗,被我当宝贝收着罢了。”
张财主把脸一沉:“哼!不识抬举!有人都看见了!你以前穷得叮当响,现在又能接济邻居,不是得了宝贝是什么?今天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说着就让家丁搜身,又派人去阿诚家翻找,自然是一无所获(碗被王三偷走又嫌弃,不知丢哪儿去了)。张财主恼羞成怒,便把阿诚赶了出去,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这回事。
再说那宝碗,被王三丢弃后,在路边躺了几天。有一天,一个外乡的乞丐路过,又渴又饿,看见这碗,虽然破,但还能用,就捡起来,想去讨点水喝。他走到河边,用碗舀了半碗河水,对着碗哀叹道:“唉,要是碗里是碗浓粥该多好,我就能填饱肚子了。”他本是绝望中的自言自语,没想到,碗里的河水真的瞬间变成了香喷喷的米粥!乞丐又惊又喜,以为自己遇到了神仙,赶紧吃了粥,对着碗千恩万谢。他试着又要了点简单的吃食,碗都满足了。乞丐靠着这碗,度过了难关,后来还用碗帮助了其他落难的人。但他发现,如果想用碗变出金银财宝,或者存着贪婪之心,碗就会失效。于是他明白了,这碗只帮诚心需要帮助的人。
话说那外乡乞丐后来到了另一个县城,用宝碗帮助穷苦人的事又渐渐传开。消息兜兜转转,竟然又传回了杨柳村,传到了张财主耳朵里。张财主一听,宝碗又出现了,而且这次消息更确凿,说他立刻带上几个凶悍的家丁,按照传闻的方向去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真让他找到了那个乞丐。
张财主威逼利诱,用几两银子强行从乞丐手里“买”走了宝碗。拿到碗,张财主欣喜若狂,回到家里,紧闭房门,把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他想着,这次可不能再让它跑了。他清了清嗓子,对着碗命令道:“宝碗宝碗,我要金子!要堆满这间屋子的金子!”
碗毫无反应。
张财主皱了皱眉,心想是不是方式不对?又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说:“宝碗啊,你看,我把你请回来了,以后让你享福。你先给我变座金山出来?”
碗依旧空空如也。
张财主的耐心耗尽了,他想起传闻说这碗要心诚,可他心里除了贪婪,哪有半分诚意?他气得一拍桌子:“你这不识好歹的破碗!别人能变,为什么到我这儿就不行?给我变!快变!”他拿起碗使劲摇晃,甚至威胁要砸了它。
就在这时,那碗突然发出蒙蒙的青光,碗壁上浮现出一些模糊的景象。张财主凑近一看,景象渐渐清晰——只见碗里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一颗心!一颗被黑气缠绕、皱皱巴巴、充满了贪婪和算计的心!张财主吓得大叫一声,往后一退,碗从他手中滑落,“啪嚓”一声,这次,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片!
就在碗碎裂的同时,张财主仿佛听到了一声幽幽的叹息,像是失望,又像是解脱。他看着地上的碎片,傻了眼。他的金山银梦,彻底破灭了。
而与此同时,正在地里干活的阿诚,忽然心有所感。他回到家,推开那扇破木门,一眼就看到,那只灰扑扑、带着豁口的碗,好端端地放在灶台上,仿佛从未离开过。阿诚又惊又喜,上前捧起碗,碗身温润,似乎还带着一丝暖意。
他顿时明白了老婆婆那句话的真意——“宝碗见人心”。这碗,照出的不是人的美丑,而是人心的真假、善恶与贪廉。它就像一块试金石,在王三的贪婪面前失效,在张财主的欲壑前破碎,却在乞丐的绝处逢生时灵验,最终,又回到了它认定的、那颗淳朴善良的心身边。
从此,阿诚更加谨慎地使用宝碗,他始终秉持初心,用它接济乡邻,行善积德。杨柳村的日子也因为阿诚的善举,渐渐变得更加和睦温暖。而那宝碗,也一直在阿诚手中,默默地,见证着世间的冷暖人心。
所以你看,这世间的宝贝啊,往往挑人。心不正,得了宝贝也是枉然,甚至反受其害;心若纯良,即便身无长物,也能得到老天的眷顾。宝碗见的,从来不只是人心,更是人这一生,真正的福气所在。
好了,关于宝碗见人心的故事,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儿。
来源:扇语奇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