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J-11无人作战飞机,也叫“利剑”或“玄龙”,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洪都公司主导研发的项目,起步于上世纪末的无人系统探索阶段。那时候,中国空军正从传统有人机向智能化平台转型,GJ-11的飞翼设计直接借鉴了早期风洞实验数据,强调低可观测性以应对现代雷达网。2019
GJ-11无人作战飞机,也叫“利剑”或“玄龙”,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洪都公司主导研发的项目,起步于上世纪末的无人系统探索阶段。那时候,中国空军正从传统有人机向智能化平台转型,GJ-11的飞翼设计直接借鉴了早期风洞实验数据,强调低可观测性以应对现代雷达网。2019年国庆阅兵上,它首次公开亮相,那架原型机停在长安街的展台上,机身光滑的复合材料表面在灯光下几乎不反光,展示出内置弹舱的实用性。从那时起,GJ-11就定位为多用途平台,既能执行侦察任务,也能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打击高价值目标。
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聚焦于涡扇发动机的集成,这款发动机推重比适中,确保亚音速巡航稳定。公开资料显示,机身长度控制在11米左右,翼展达到14米,这种比例让它在隐身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载荷容量。不同于一些西方低成本消耗型无人机,GJ-11的设计更注重生存力,雷达截面积极小,估计在0.01平方米级别以下,这意味着它能在敌方防空系统外围游走而不易被锁定。2020年后,项目进入迭代阶段,卫星图像捕捉到多架样机在成都平原的测试场起降,跑道上的轮胎痕迹显示出频繁的短距起飞练习,为后续舰载适应打下基础。
到2024年,GJ-11已从概念验证转向小批量生产,空军基地的棚库里开始出现部署迹象。维基百科等来源记录,它装备的多光谱传感器能实时融合红外和电光学数据,支持自主路径规划。这套系统让无人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通信链路的可靠性,避免单点故障。
相比美国XQ-58“女武神”那种强调AI自主的路径,GJ-11更侧重与有人机的协作,数据链兼容Link-16类似协议,确保在编队中无缝共享情报。这样的选择反映出中国军方对体系化作战的偏好,而不是孤立的平台竞争。
2025年上半年,GJ-11的陆基版本已在高原机场站稳脚跟,日喀则基地的卫星照片显示至少三架机体停放,翼部折叠设计便于运输。这种适应性直接延伸到海军需求,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正好匹配它的起飞重量。
总体上,GJ-11的渊源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二十年积累的产物,从基础材料到软件算法,每一步都踩在实用轨道上,避免了好高骛远的陷阱。
2025年9月下旬,中国海军在黄海海域完成GJ-11舰载型的首次全流程试飞,这次行动标志着世界首款隐身无人机的舰上起降验证。外媒如《有趣工程》报道,试飞焦点在于电磁弹射兼容性,舰载版机翼添加了可折叠铰链,起飞重量控制在8吨以内,确保轨道推力均匀分布。速度峰值达到1111公里每小时,折合690英里,这在亚音速范围内已属高效,巡航时能维持800公里以上的经济速度,适合长距离渗透。
试飞数据来源于公开渠道的分析,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意味着从南海舰队出发,能覆盖整个争议水域。回收阶段使用拦阻索系统,钩爪设计借鉴了J-35舰载机的经验,降落速度降至200公里以下,避免结构应力过载。
Army Recognition网站指出,这次测试暴露了高盐环境下的涂层挑战,但工程师通过纳米添加剂快速迭代,衰减率控制在0.2%以内。不同于陆基的滑跑起飞,舰上版本的加速曲线更陡峭,前10秒内就拉到峰速,这要求发动机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
后续评估显示,GJ-11舰载型已通过盐雾和振动测试,相当于模拟半年海上巡航。The Defense Post文章提到,它能携带4枚精确弹药,或切换为电子战吊舱,干扰敌方雷达频率。试飞后,原型机转场至青岛基地,进行数据链路优化,与岸基指挥中心的延迟降到10毫秒以下。
这一步不只是技术验证,更是海军航空从依赖有人机向混合模式的转变,成本效益上,单机造价估计在2000万美元左右,远低于F-35的维护开销。
GJ-11的性能指标直击实战痛点,最大速度690英里不是空谈,而是基于涡扇WS-13改进型的输出。维基百科列出,发动机单台推力约5吨,燃油效率让续航时间达6小时以上,这在无人平台中已算中上水平。内置弹舱设计是亮点,长1.5米,能容纳PL-15空空导弹或KD-88巡航弹,外部挂架零使用,保持隐身轮廓。传感器套件包括合成孔径雷达, resolution 高达0.3米,能在云层下识别舰艇级目标。
作战半径1500公里不是极限值,带辅助油箱时可扩展到2000公里,覆盖西太平洋热点区。Grey Dynamics分析指出,GJ-11的机动性支持9G过载,滚转率每秒180度,适合狗斗辅助角色。电子战能力通过集成吊舱实现,覆盖S到X波段,功率输出相当于小型AWACS,能为编队提供频谱掩护。相比MQ-9“收割者”的低速巡逻,GJ-11更像第五代机的无人伙伴,速度和隐身双重加持。
定位上,它填补了海军航空的空白,076型舰的甲板空间有限,传统直升机起降效率低,GJ-11的折叠翼占用率仅30%,解放出更多弹药存储。SCMP报道强调,在智能战争框架下,GJ-11执行“忠诚僚机”任务,伴随J-20突破防线,自己则深入执行饱和打击。成本控制是关键,生产链本地化,依赖北斗导航避免GPS依赖,抗干扰性强。
实战潜力体现在多域协同,空军版已在2025年11月11日的纪念视频中与J-16D电子战机和J-20现身,编队中它负责高风险区域扫描,数据实时回传。海军版类似,但需应对海况波动,姿态控制算法已优化,浪高2米时仍保持稳定。
总体指标,不追求超音速的烧钱路径,而是平衡隐身、航程和载荷,适合中国海军的远海护航需求。
来源:锵锵文史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