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出道三十年的“演技标杆”郝蕾,一边是从礼仪小姐逆袭的国际影后辛芷蕾,这场“扯头花”大战到底藏着多少猫腻?当奖项被质疑靠资本运作,当同行相轻摆上台面,内娱的“实力派”到底该用什么说话?
凌晨三点的社交平台突然炸锅!新晋威尼斯影后辛芷蕾怒发长文,六个连珠炮反问把前辈郝蕾怼得哑口无言,央视还悄悄转发力挺。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竟是一句“靠扯头发拿影后,有含金量吗?”的朋友圈吐槽。
一边是出道三十年的“演技标杆”郝蕾,一边是从礼仪小姐逆袭的国际影后辛芷蕾,这场“扯头花”大战到底藏着多少猫腻?当奖项被质疑靠资本运作,当同行相轻摆上台面,内娱的“实力派”到底该用什么说话?
白百何和《春树》剧组的纠纷刚淡出热搜,一张疑似郝蕾的朋友圈截图就空降热搜榜首。截图里的文字刀刀见血:“威尼斯凭一个女演员扯头发就给影后,这奖还有含金量吗?”
明眼人都知道这话在说谁——近两年来,内娱只有辛芷蕾靠着《日掛中天》拿下威尼斯影后,这波内涵和直接点名没区别。
更狠的是,郝蕾还顺带把导演毕赣拉下水,说他新片《狂野时代》在戛纳拿的“评审团特别奖”是临时加的“纸奖状”,连奖杯都没有,背后全是资本在操作,甚至直斥毕赣是“妈宝男”。
这话一出来,网友直接炸了。有人直呼“郝蕾太敢说,这是捅了娱乐圈的马蜂窝啊”,毕竟她一直以“演技清流”自居,早年《颐和园》《亲爱的》等作品里的表现,早就让观众把她当成实力派标杆。也有网友觉得不对劲:“就算奖项有水,公开撕同行也太掉价了吧?”
虽然郝蕾团队没承认朋友圈是真的,但舆论已经把辛芷蕾架到了火上。
“资源咖”“靠炒作得奖”的骂声铺天盖地,连带着《日掛中天》的票房都受了影响,上映首日还不到千万,不少人喊着“果然是靠运作,观众不买账”。
就在全网跟风黑的时候,辛芷蕾没躲没藏,凌晨三点甩出长文正面硬刚。这份回应被网友夸成“教科书级别”,尤其是那六个反问,直接把“资本运作”的谣言锤得粉碎。
“说奖项能运作的,我想问问谁来运作?该找谁说情?是花钱买还是换资源?要是能运作,为啥等14年才给我运作一个影后?为啥偏偏运作我不是别人?”
这组灵魂拷问没走自证清白的老路,反而用时间线戳穿了漏洞——要是真有资本捧,何必熬14年?
对于“扯头发拿奖”的槽点,辛芷蕾更坦荡:“那段戏确实有,但它只是角色表达的万分之一。评价表演跟看人一样,不能只揪着一个片段断章取义。”
她甚至开玩笑说,要是大家因为这场争议愿意去看电影,反倒成了好事,这份自信直接圈粉无数。
辛芷蕾的底气,从来不是天上掉的。早年父亲瘫痪,她从东北老家出来打工,端过盘子做过礼仪小姐,站一天脚肿得穿不上鞋。
被甄子丹意外发掘进演艺圈后,前几年全在跑龙套:《画皮》里没台词的宫女,《长江七号》里一闪而过的路人,因为东北口音重被导演当众骂“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别来演戏”。
最拼的一次是演话剧《初步举证》,她一个人要演22个角色,背112页台词,连续两个小时无间断表演还不能NG。
为了吃透角色,她把剧本贴满出租屋墙壁,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台词,最后拿了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拍《日掛中天》时更狠,提前半年扎进广州城中村,跟着服装店主凌晨4点去进货,学直播话术,减重8斤还全程素颜,连导演都夸“她把自己活成了角色本身”。
网友翻出这些过往后瞬间破防:“这哪是资源咖?明明是拼命咖!”“14年从龙套到影后,比那些一夜爆红的有说服力多了”。
随着争议发酵,有人扒出两人的“旧怨”:郝蕾原本要演毕赣的《狂野时代》,结果临开机被换,这部片和《日掛中天》同期入围威尼斯,最后只拿了个技术提名,而辛芷蕾成了85后首个威尼斯影后。更巧的是,郝蕾监制的《地下美人》在东京电影节颗粒无收,两相对比,难怪网友猜测她“心态崩了”。
其实内娱从不缺这样的对比,但格局不同结局天差地别。就像张译和张颂文,两人早年都跑过多年龙套,张译被拒绝过20多次,张颂文40岁前还在送外卖。
但他们从没互相拆台,反而在颁奖礼上互相谦让,张译说“颂文的表演配得上所有奖”,张颂文回“张译是我学习的榜样”,最后两人都成了百亿票房演员。
再看周迅和章子怡,当年同属“四小花旦”,粉丝经常互撕,但两人从来公开互夸。周迅说“子怡的国际视野我比不了”,章子怡赞“周迅的灵气无人能及”,甚至合作《夜宴》时互相打磨演技,最后都成了公认的影后。
最让人佩服的是陈道明,作为老戏骨,他从不点评同行演技,反而常说“每个演员的努力都该被尊重”。有新人演员请教他时,他还会主动搭戏指导,这种格局让他在圈里口碑几十年不倒。
反观郝蕾,早年就因地域黑引过争议,如今公开质疑同行奖项,难怪网友吐槽“演技再好,格局跟不上也白搭”。
有业内人士直言:“真正的实力派从不靠踩别人抬高自己,而是用作品说话。”
这场风波最终以辛芷蕾投入新戏、郝蕾沉默收场,但留下的思考远没结束。央视转发辛芷蕾长文的举动,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比起互相诋毁,更该珍惜的是华语演员在国际上的突破。
辛芷蕾在长文里说的一句话戳中了要害:“中国从不缺好演员,缺的是让他们发光的机会。所以每当有华语面孔在国际上被看到,我都会由衷高兴。”
这句话道破了真正的格局:行业的进步从不是靠踩下对手,而是靠彼此托举。
内娱从来不缺热点,缺的是沉下心打磨作品的匠心;不缺实力派,缺的是尊重同行的格局。就像网友说的:“评判演员的标准从来不是奖项多少,而是角色是否留在观众心里。”
当“扯头花”的喧嚣散去,真正能被记住的,永远是那些熬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人。这或许就是这场风波,给内娱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小人物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