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边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跨村联建整合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闽台农业融合等项目,打造“红色+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村民增收与乡村面貌焕新,走出一条山区特色振兴路。
党建红领航共富路
——涵江区庄边镇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庄边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跨村联建整合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闽台农业融合等项目,打造“红色+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村民增收与乡村面貌焕新,走出一条山区特色振兴路。
庄边镇山清水秀呈现乡村振兴新画卷。姚庆兵 摄
岐山村伊亩秋闽台合作基地内,刚采收的紫玉淮山经分拣包装后,即将运往全国各地商超;萍湖村千亩林下经济基地里,村民们正为黄精幼苗加盖保温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凤际村红色旧址前,修缮完工的展馆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在此交相辉映……秋冬之交的涵江区庄边镇,山野间充盈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生机。
庄边镇深化闽台合作引种特色品种 。黄震 摄
近年来,庄边镇锚定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方向,以党建“绣花针”穿起资源“千条线”,让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用融合智慧破解共富密码,在绿水青山间蹚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跨村联建破壁垒
织就“抱团发展网”
“以前我们就靠几亩薄田种水稻,现在跟着党支部搞林下黄精种植,既有林地租金,务工一天还有收入,去年光这两项就挣了2万多元!”在庄边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萍湖村村民李莉莉一边给黄精幼苗除草,一边算起了增收账。这一喜人的变化,正是庄边镇以党建为抓手,破解山区村庄“规模小、资源散、单打独斗难成事”瓶颈的生动实践。
针对资源分散、发展不均问题,该镇党委打破行政壁垒,以党建为纽带,创新推行“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营、利益联结”四联机制,将产业基础相近、资源互补的村庄“串点成线、抱团发展”。在前埔、萍湖等5个行政村,统筹千亩林地打造“林下+黄精”特色基地,创新“乔木遮阴+药材复合”立体种植模式,既模拟道地药材原生环境,又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形成“以药养林、以林促药”的生态循环体系。为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基地推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增收”分配模式,带动村民、村集体通过林地入股、订单种植、就地就业实现增收,构建“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共富”的振兴共同体。
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更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庄边镇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复制推广林家庄农场成熟的“水稻+N”产业模式,形成“示范种植+辐射推广”的良性发展路径。在上院村、山溪村,党组织牵头整合撂荒地100余亩,发展“水稻+羊肚菌”立体种植,通过科学轮作实现“一亩田两季收”,亩均增收达4万元;溪西村借鉴林家庄农场经验,发展“水稻+麦冬”种植,让参与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尚书桥村流转200亩林地开展红菇培育繁殖,目前试种的6亩已获成功,为后续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党组织牵头抓总、合作社统筹运营、基地示范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形成了“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让村民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增收。
闽台融合激活力
结出“生态共富果”
在位于庄边镇岐山村的伊亩秋闽台融合生态农业创业基地,丰收的喜悦与播种的希望交织。从上海农科院引入的10万株赏食百合“橙色阳光”种苗集中下地,与此同时,基地首批36亩台湾紫玉淮山迎来集中采收,鲜紫饱满的块茎带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与刚栽种的“橙”苗相映成趣。
“台湾的浅层栽培技术解决了山垄田耕作难题,不仅让土地产出效益翻倍,还让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种植经验。”正在田间忙碌的村民胡大姐说起闽台农业融合带来的实惠,满脸笑容。作为莆田首个规模化紫玉淮山种植示范基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闽台农业融合的丰硕成果。
庄边镇山地多,山垄田坡度大、土层薄、排水难,传统种植产量低、效益不高。该镇党委抢抓闽台农业合作机遇,联合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上海市农学会与台湾农业专家组共同打造闽台融合生态农业创业基地,引进台湾浅层栽培技术,推行“水稻+紫玉淮山”“水稻+藏红花”等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四季有产”。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将传统1.5米深沟改为1米浅槽,不仅更适配山垄田地理条件,还大幅提升了产量及品质,紫玉淮山亩产量超4000公斤,口感细腻、营养丰富,市场供不应求。镇里还联动市农业农村局“三清单”指导服务队,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帮助农户吃透技术要领,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在品种与技术创新基础上,庄边镇进一步拓展融合深度广度。基地引进九品香水莲花、藏红花、“橙色阳光”百合等特色品种,构建起“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花卉果蔬”多元产业矩阵。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紫玉淮山12万公斤、赏食百合3万公斤及其他花卉果蔬3.5万公斤,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采取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岗位吸纳等举措,为周边提供50个就业岗位,年增村集体收入15万元,让‘一亩淮山一亩金’从愿景变为现实。”庄边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李开宗表示。
文旅融合更让闽台农业“附加值”倍增。基地正规划建设观光步道、采摘园、农产品展示馆,打造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点。“今后,游客不仅能来采摘紫玉淮山、观赏百合,还能品尝特色农产品美食。”基地主理人许俊杰表示,基地还将联动周边红色资源,推出“红色研学+绿色采摘”旅游线路,让闽台农业融合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项目攻坚强支撑
铺就“振兴提速路”
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富矿”,生态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天然优势”。庄边镇立足“红色+生态”资源禀赋,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宁里闽中特委旧址红色景区改造如火如荼,红军战壕、上院村半溪联络站修缮工程稳步推进,开福寺、赤石宫展馆等红色遗址修复项目有序启动,凤际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持续深化,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与此同时,龙穿城康养秘境、瀑布咖啡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旅游资产”,打造集休闲度假、研学体验、康养旅居于一体的特色文旅业态。
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庄边镇始终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多方筹措资金约400万元,新建(修缮)吉云、岫山、徐洋等村道路,完成集镇部分道路“白改黑”工程,总里程达9.6公里,构建起“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以前路不好走,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收农产品太方便了!”吉云村村民王存民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生态治理同样成效显著。该镇持续推进萩芦溪河道整治(庄边段)与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实施清淤清障、生态护岸、步道铺设等工程,让萩芦溪成为“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廊道。此外,尚书桥村、黄龙村、黄洋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不断完善,实现山美水清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让村民们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党建红引领方向,融合兴驱动发展,项目实筑牢根基。如今的庄边,特色农业多点开花,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拓宽闽台农业融合路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庄边答卷’。”庄边镇党委书记李泉表示。
记者:黄震 林亦霞
编辑:吴爱娟
来源:莆田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