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学校临时停课!所有东莞家长们注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2:24 1

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秋冬季天气一转冷

不仅流感多发

“手足口病”也来凑热闹了

最近在浙江某学校

有多个班级紧急通知停课10天

图源:网络

家里有小孩的千万要注意防范

警惕,这些部位症状可能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的初期症状跟感冒非常相似,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早发现。

发热

宝宝可能会突然发烧,体温可达38℃以上。

皮疹

手、足、口、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红色小疱疹,不痛不痒,但可能会破溃形成溃疡。

食欲不振

宝宝可能会因为口腔溃疡而拒绝进食,哭闹不安。

出现这些症状 要紧急送医

手足口病呈自限性,一般7天左右可以自愈,预后良好。患者的皮疹是不会留下任何疤痕的,通常在一周左右就完全消退了。

少数患者感染后出现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损伤的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专家提醒,家长一旦发现患儿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

⚫ 持续不退的高热(体温高于 38.5℃ 三天以上);

⚫ 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东西、出现频繁恶心、呕吐;

⚫ 惊闹不止、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面色苍白(退热后也不缓解);

⚫ 肢体频繁抖动、惊跳,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 头痛、眼球上翻、出冷汗、甚至惊厥发作。

寻找病毒传播的“秘密通道”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广泛,可谓是“无孔不入”:

1

密切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黏膜疱疹或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

2

呼吸道传播

吸入感染者(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空气中携带病毒的气溶胶等。

3

消化道传播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

预防胜于治疗 做好防护是关键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传播、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至关重要。

01

托幼机构和学校防护要点

托幼机构、学校等是手足口病高发场所,落实日常防控措施、早发现并规范管理病例,是减少聚集性疫情的重要手段。具体为:

一是做好健康监测和病例管理。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患儿,要及时就医并做好病例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需采用含氯消毒剂,注意酒精无效。

二是加强环境、物品的清洁、通风和消毒。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楼梯扶手等接触频率高的部位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厕所卫生,每日进行消毒。

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利用班会课、家长群等多种形式,提示家长高峰期注意防范手足口病,教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时正确洗手,不混用毛巾,不共用水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四是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加强晨检,发现有发热、出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通知家长,同时报告相关部门,如托幼机构、学校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02

个人和家庭防护要点

个人和家庭内也要做好预防工作,主要措施有:

1. 避免接触患儿

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 勤洗手

当儿童触摸了公共物品、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都应及时清洁双手。

在日常情况下,可以使用肥皂水或者洗手液来洗手。而一旦接触了病人及其污染物,则应选用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来进行消毒。

3. 少聚集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公共场所或接触多人使用的儿童设施,譬如游乐场的波波池、商场店的摇摇车、公园的滑梯等。

4. 常通风

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 晾晒和消毒

☑衣物、被褥、毛巾和尿布等应经常更换,并在太阳下晾晒;

☑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和消毒;

☑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

6. 接种EV71(肠道病毒71型)疫苗

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个月至5岁适龄儿童及早接种。

来源:闪电的奶油泡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