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主动策划的关键战役,提前准备和计划并集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绝大部分主力和精锐。但整个行动从执行过程到最终战术结果看均是失败的,下面主要依托当年的中日两军的档案及当事人回忆录,重新还原和分析淞沪会战未成功的深层原因。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主动策划的关键战役,提前准备和计划并集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绝大部分主力和精锐。但整个行动从执行过程到最终战术结果看均是失败的,下面主要依托当年的中日两军的档案及当事人回忆录,重新还原和分析淞沪会战未成功的深层原因。
首先说下中国军队主动入沪的决策背景与战略意图。
八一三淞沪会战的主动出击,源于国民党政府对日军战略动向的预判及 “以空间换时间” 的总体构想。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主力向华北集中,关东军独立混成第 1、第 11 旅团调往平津,华北方面军下辖第 1、第 2 军共 8 个师团沿平汉路向南进攻。
虽然日军当时的计划是打到黄河后收手,但国民政府推断的日军目标是沿平汉路南下直取武汉,按照中国历史上元灭宋的方式将中国大陆由北向南分割开。
于是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的开封军事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此次在上海作战,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直接点明发动淞沪会战的核心目的就是牵制华北日军改变进攻路线。
军事会议后制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方针是:
"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从军事部署层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早在 1936 年就制定《京沪区防御计划》,将上海列为 “国防第一线”,任命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统辖最精锐的第 87 师(王敬久部)、第 88 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 20 旅(陈勉吾部),常驻苏州、无锡、常熟一带。这两师一旅均为全德械装备部队,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精良的机动力量。总兵力约 3.5 万人,配备马克沁重机枪 144 挺、迫击炮 48 门、75 毫米山炮 24 门,,承担 “拱卫上海、屏障南京” 的战略任务。在军事会议后,又将驻蚌埠的第 56 师、嘉兴的炮兵第 2 旅以及南京的炮兵第 10 团等部队纳入淞沪作战序列,统归张治中指挥,以此强化进攻时的火力支援和兵力补充,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态势。
张治中根据当时的情况向军委会提出 “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 的先发制敌方案。目标是趁日军援兵未到,争取在10天内一举消灭日本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再控制港口以逸待劳反击日军本土赶来的援军,从而消除对南京的威胁。
1937 年 8 月 1 日,他发布《告淞沪将士书》和《告淞沪区民众书》,对前线部队进行战前动员。同时命令第 87、88 师做好汽车、火车运输计划,完成集结待命,为后续快速推进做好准备。
根据1932年中日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为此张治中提前组织军官潜入上海,秘密勘察闸北、江湾、吴淞等关键区域的地形,为后续作战规划阵地布局和进攻路线。安排独立第20旅659团伪装成上海市保安总团团部及所属第 1 营,以维持地方治安的名义进驻虹口区域,并顺势接管虹桥军用机场;该旅另一个团则伪称宪兵第 13 团,进驻松江地区。
驻沪日军也注意到了中国军队的异动,于是在8月9号安排中尉大山勇夫带士兵斋藤要藏去虹桥机场侦查,但被现场击毙。该事件发生后日本方面开始大规模撤侨同时增兵上海,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令 “出云” 号巡洋舰率 12 艘舰艇抵沪,海军陆战队则紧急从旅顺、青岛调往上海,导致在上海租界内的日军兵力从 1200 人增至 3000 人以上。
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已经得到国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情报,于是在 8 月 11 日晚下达密令:“着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 87、88 师即向上海预定围攻线推进,对沪日军发起攻击”,标志着淞沪会战的正式启动。时任作战部部长黄绍竑在回忆录中说道::“‘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进一步确认了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府的主动决策。
中国军队入沪的具体部署与机动过程(8月11日—8月12日):
为达成 “先发制人” 效果,中国军队入沪采取 “夜间隐蔽机动、分路集结” 策略,规避日军空中侦察与地面警戒。8 月 11 日 20 时,张治中在苏州司令部下达《京沪警备部队机动命令》,明确部署:第 87 师自无锡沿京沪铁路向上海江湾方向推进,第 88 师自苏州沿苏嘉公路向上海闸北方向推进,独立第 20 旅作为预备队驻守昆山,待主力展开后跟进;各部队需在 8 月 12 日 24 时前完成集结,禁止使用无线电通讯,行军时关闭车灯、官兵着便服。
据《张治中回忆录》记载,第 87 师分两旅梯次机动:第 259 旅(刘安祺部)乘 4 列民用专列(伪装为 “面粉运输车”)于 8 月 12 日凌晨 2 时抵达上海江湾火车站,随即徒步占领江湾镇及沪江大学周边阵地,构筑简易掩体;第 261 旅(沈发藻部)沿铁路徒步推进,携带迫击炮、重机枪等重武器,12 日午后 3 时抵达虬江码头附近,完成对虹口日军左翼的包围。
第88师则以团为单位分路行动,规避苏嘉公路上的日军观察哨:第 262 旅(彭巩英部)第 523 团、第 524 团沿公路两侧农田潜行,于 12 日拂晓 5 时占领闸北宝山路、八字桥一带,控制日军必经的交通节点;第 264 旅(黄梅兴部)第 527 团、第 528 团进驻闸北火车站及虬江路,迅速构筑街垒工事。据该师副官处《战地报告》,为掩盖兵力调动,部队特意征用当地民房作为临时指挥部,士兵身着蓝布工装,重武器拆解后用马车运输。至8月12日晚,第 87、88 师主力已完成在上海的部署,形成对日租界的包围态势。
应该说此次隐蔽机动还是成功的,8月12日早上日军驻沪领事馆还在向东京报告 “上海周边未发现中国军队大规模调动迹象”;日本海军陆战队也报告 “中国保安队在闸北增加巡逻次数,未发现中国正规军活动“。而日军参谋本部在8月11日会议上也确立了“先解决华北问题,再处理上海事变”的方针,拒绝了拒绝了长谷川清要求进一步增兵上海的请求。
前期作战情况(8 月 13 日 —8 月 22 日)
8月13日早上,日军发现了前一天晚上中国军队临时构筑的阵地。9时15分日军派一小队约 30 人携带武器越过淞沪铁路向第 88 师第 262 旅523 团阵地进行侦查,团长吴求剑下令反击,战斗开始爆发。下午3时,张治中下达《总攻命令》:命第 87 师主攻沪江大学及杨树浦日军据点,分割日军防线;第 88 师主攻闸北八字桥、五洲公墓一带,直插日军核心区域;独立第 20 旅一部进驻真如,保障后方补给线。
八字桥是日军连接虹口与闸北的交通枢纽,由日军海军陆战队第 1 大队第 3 中队驻守,构筑有钢筋混凝土碉堡,并得到日军炮兵部队的迫击炮火力支援。从8月13日夜一直到8月15日, 88 师经三天激战,仍未能突破虹口核心阵地。第264旅少将旅长黄梅兴反而被日军炮弹击中牺牲,成为淞沪会战中首位阵亡的少将旅长。
87师在杨树浦战场和沪江大学的战斗也一样不顺利。该区域由日本海军陆战队第 2 大队依托教学楼构筑防御工事进行驻守,双方展开巷战逐屋争夺,打到 8月18日,第 87 师已将日军压缩至汇山码头一带,但因日军驱逐舰从黄浦江炮击支援,进攻受阻。
总体上看前期突袭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党军队缺乏重型武器,为了隐蔽行动,攻击开始时两个德械师手里的重武器总共只有75 毫米山炮12门、迫击炮 24 门、重机枪 72 挺。而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虽仅 3000多人,但配备 75 毫米山炮 12 门、150 毫米榴弹炮 4 门、迫击炮 24 门、坦克 8 辆,且已构筑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在虹口和杨树浦构筑了 53 座钢筋混凝土碉堡,部分碉堡还连接地下通道,形成立体防御网络。
此外日军还有制海和制空权,除了日军第三舰队的军舰直接开进长江和黄埔江进行火力支援外,其自身配备的120 余架舰载机,再加上从台湾和济州岛机场飞来的轰炸机,不但对进攻的国军地面部队进行了有效的杀伤,还一度切断了国军的后勤补给线,根据《京沪警备司令部后勤报告》记载,8 月 16 日至 8 月 20 日,日军空袭摧毁兵站运输车辆 32 辆、弹药仓库 1 座,导致第 87 师迫击炮炮弹仅能维持每日10 发的射击量,远低于作战需求;第 88 师甚至出现粮食短缺,士兵只能靠当地民众捐赠的饭菜充饥。
中期防御作战阶段(8月23日—11月5日)
因为对日情报缺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对日军增援速度预判不足,认为日军从本土调兵至上海至少需要15至20天,但实际上日本在8月15日就完成了上海派遣军的组建,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辖第 3 师团(藤田进部)第 11 师团(山室宗武部)总兵力约5万人自8 月18日从日本神户起航;8 月 22 日夜,该军在吴淞口至张华浜一带登陆,比国军预判提前了一周。而中国军队此时还未能完成对市区日军的围歼,不得不分兵防御日军登陆,态势从进攻转为防守。
日军接着在9月7日又增派第 9 师团(吉住良辅部)、第13师团(荻洲立兵部)、第 101 师团(伊东政喜部)支援淞沪作战,使上海日军兵力增至 10 万人以上。
8 月23日开始,日军转为“主动进攻”,先以海军大口径舰炮猛轰中国军队阵地,陆军则从吴淞口、张华浜向罗店、月浦推进,试图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仅8月24日一天,日军就出动战机 60 架次轰炸江湾、闸北的中国军队阵地,摧毁工事 20 余处;海军舰炮则发射 150 毫米以上炮弹 800 余发。此外日军空军还破坏了上海至苏州的铁路与公路。
9月6日蒋介石发布第二期作战计划:"战区以持久抗战之目的,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收各个击破之效..."。
9 月 11 日,蒋介石撤掉了进攻组织不力的张治中,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并重新部署了左中右三路大军,分别任命陈诚、朱绍良和张发奎为各路军总司令。
此后基本就是日军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军队浴血抵抗,阵地双方反复争夺,有名的战斗有宝山保卫战姚子青营全军战死,以及罗店和蕴藻浜及大场镇的"血肉磨坊"。非常有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从10月26日夜间开始,至10月31日凌晨奉命撤退至英租界内被缴械软禁结束,实际战斗时长约 4天5夜。
后期战败崩溃期(11月5日—11月12日)
11月5日凌晨,日军第 10 军(司令官柳川平助)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的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登陆,包抄中国军队侧背。蒋介石急令部队向吴福线(苏州 — 福山)和锡澄线(无锡 — 江阴)撤退。
11月8日晚中国军队全面撤退,11月9日松江失守,日军近乎形成包围圈,蒋介石又下达了 "十万火急撤退"的命令,导致有序撤退变成了崩溃性的逃跑。
11月11日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宣告上海沦陷。11月12日,中国军队全部撤至吴福线后,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不担未能实现 “歼灭驻沪日军” 的战术目标,且伤亡惨重,特别是精心打造的德械师损失殆尽,但基本上达成了原定的战略目的,对后续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要战略目标达成,改变了日军的主力进攻方向。让日军的进攻轴线从 “由北向南” 转变为 “由东向西”。陷入中国军队预设的 “沿江防御体系”,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近三个月的淞沪作战行动,为沿海的工业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上海沦陷前已有 146 家工厂迁至武汉、重庆等地,为后续抗战奠定了工业基础 。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英美等国开始重视中国抗战,为后续争取国际援助创造了条件。
按陈诚在《淞沪会战总结报告》中所言:“敌主力已被我诱至上海方面,其‘沿平汉路南下’之原定计划完全破产”,前期入沪行动的战略价值在于为整个抗日战争构建了 “持久抗战” 的战略框架。
但淞沪会战的最终惨败,除了硬实力的差距外,还是战略决策摇摆、战术运用僵化、后勤补给脆弱、情报泄密严重等多重问题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战略指挥层面,特点就是作战目标反复摇摆,既要又要,缺乏清晰的预案。
开战时的战略意图是 “主动出击,肃清上海日军据点,快速解决战斗、震慑日方“。
但整个作战计划对日军的海空优势和国军的攻坚能力缺乏估计不足,导致精锐部队在日军海空火力下过早受损。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日记中就曾写道:中国军队的主动进攻虽出乎意料,但恰好能凭借坚固工事歼灭“敌军”。
待日军援军登陆后,目标转为 “坚守上海,牵制华北日军”。按陈诚的说法就是:“扩大淞沪战事,诱敌至淞沪决战,以达成二十五年所预定之战略”。但把上海作为防御性的主战场是违背战争规律的,上海是平原河网型大都市,无险可守,且紧邻长江口、黄浦江,便于日军发扬海空军火力优势,而中方阵地几乎无隐蔽性可言。
后期目标又变成了以阵地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持续抵抗以争取国际干预。
自十月初开始,国军中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负责作战策划的大本营作战组组长刘斐就认为日军已完成大规模增兵,凭借海空火力优势对国军阵地展开饱和打击,前线已无优势,继续胶着只会徒增伤亡,应有序退到上海以西的昆山、苏州等丘陵地带凭借吴福线工事构建防线,依托地形可大幅削弱日军海空优势。
蒋介石最初采纳了撤退建议,并向前线部队下达了转移命令。但他很快因国际局势改变主意,当时《九国公约》签字国定于 11 月初召开布鲁塞尔会议,讨论中日冲突问题。蒋介石对这次会议寄予极高期望,认为只要中国军队在上海坚持抵抗,就能向国际社会展现抗日决心,从而促使西方列强出面制裁日本、调停战争。于是他紧急收回撤退命令,强令部队死守原阵地。要 “打给国际看”,坚持在市区及近郊决战,按白崇禧的说法就是 “在日军火力陷阱里作战”。
但蒋介石的坚持并未换来国际社会的有效干预,布鲁塞尔会议因日本拒绝出席,最终沦为无实质措施的空谈。
战术层面军方高层仍沿用一战 “静态阵地战” 思路,让部队在市区构筑碉堡、战壕,与日军展开 “火力对拼”。兵力运用上也是兵家大忌的 “添油战术”,中方先后投入 75 万兵力,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只能是 “逐次增兵“。反观日军则是“集中兵力防守”, “集中兵力援助“,”集中兵力登陆”,形成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的态势。
后勤方面最初设计完全依托沪宁铁路和公路网,但开战后补给线就被日空军精准打击。日军凭借制空权昼夜轰炸铁路桥梁和公路要道,导致弹药、粮食、药品无法及时运往前线。到 10 月下旬,前线部队普遍出现 “弹药仅够 1 天、粮食就地征集,伤员无法后送” 的困境。
战略和战术情报方面更是被日军近乎完全压制。
日本早在1935年6月经天皇批准的《用兵纲领》就已提出对华作战中由陆海军协同完成占领上海的战略目标。此后日本陆海军中央部在1936 年制定出了细化的作战计划,明确规划以第 9 集团军3 个师从吴淞口登陆进攻上海,第 10 集团军2 个师从杭州湾登陆,两集团军相互配合围歼上海国军后再向南京进攻,最终占领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的方案。而实际上的淞沪会战日军的行动近乎是完全按原计划执行的。
日本的间谍网更是发挥了强大的作用,让国军设想中的突然袭击、先发制人落空。
先是日本间谍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泄露了江阴封锁计划,致使长江中上游20 余艘日舰提前逃离危险水域。接着泄露了蒋介石视察上海的路线与时间和中国军队向上海增兵计划与战斗序列。
上海市政府公职人员耿绩之、王长春间谍网则泄露了国军化装提前进驻上海的情报及部分军事部署。
无线电侦听与破译方面日军更是频繁截收并破译中方密电,掌握部队调动方向。陈诚在报告承认:“敌通过无线电监听,已基本掌握我军主力调动方向,我军行动毫无秘密可言”。
而日军基于情报进行了及时的战略调整与部署。
日本海军方面:
7 月下旬长江中上游日舰提前向上海集结,规避江阴封锁的风险。8 月 10 日命战舰20余艘、运输舰5 艘从佐世保紧急开赴上海。从青岛和旅顺紧急调动原驻此处的海军陆战队人员到上海集合。至8月12日夜,上海周边日军海军军舰已达31 艘,海军陆战队员已汇集近万人。日本陆军方面:
7 月 29 日:参谋本部决定《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提出 “在上海附近作战”。8 月 7 日:第11师团接到动员令准备开赴上海。8 月 10 日:陆海相紧急磋商向上海派兵事宜并获内阁同意。8 月 12 日夜:四相会议正式决定派遣陆军。8 月 14 日:大本营下达 “动第三号” 指令,对第 3、第 11 师团下达动员令。8 月 15 日: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杭州湾登陆前,间谍报告称金山卫一带 “中国军队布防薄弱、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有三条公路通往上海,水路可达杭州。”总的来说,淞沪会战的失败,除了工业实力、军事装备的硬差距,也有战略眼光、战术理念、指挥体系和情报泄密等问题,总体指挥失误贯穿前中后期,最终导致全线溃退。而且此类问题在国民党军队一直存在无法解决,延续到解放战争的结束。
来源:青花大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