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逛超市时随手翻到的新能源汽车宣传页,快递盒上印着的“深圳港发出”字样,甚至手机里刷着的国产短视频APP,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广东印记”,早悄悄透露出一个信号。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逛超市时随手翻到的新能源汽车宣传页,快递盒上印着的“深圳港发出”字样,甚至手机里刷着的国产短视频APP,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广东印记”,早悄悄透露出一个信号。
这个常年霸占“中国经济第一省”宝座的地方,又交出了一份够炸的成绩单,2021到2024这四年,广东GDP从11万亿一路冲到14.16万亿,连着迈过三个万亿级台阶。
这份连续36年全国第一的成绩,到底靠什么撑起来?那些“全国首位”的指标背后,又藏着多少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改变?
聊起经济,不少人觉得“万亿”是个没实感的大词,但广东的14.16万亿,拆开来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力,2024年最新数据一出来,就能看清这份分量。广东GDP不仅连续36年领跑全国,“冠军榜”上还堆着一长串硬通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稳坐全国第一。再看工业和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飙到19.41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也突破8.14万亿元,俩指标双双拿了全国头名。
从佛山的家电生产线到东莞的电子车间,这些工厂撑起来的就业岗位,是无数家庭的收入来源。服务业增加值破8万亿更直观,从广州写字楼里的白领到珠海景区的导游,第三产业的活力越足,不管是做快递员还是开网店,能找到的机会就越多。
更值得说道的是外贸数据,广东进出口总额早就突破9万亿元大关,连续39年全国第一。这是什么概念?全球每卖出10件电子产品、5件服装鞋帽,说不定就有几件是从广东的港口发往世界各地的,这些数据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张相互撑着的“经济网”。
GDP增长给财政收入打了底,财政收入又能反哺民生和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带动了就业,就业稳了,大家手里有钱了,消费自然更有活力,广东的经济实力,从来不是靠单一领域“独苗式”增长,而是靠多点开花的“集团军”作战,每一个环节都拧得很紧。
要是说经济指标是广东的“块头”,那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就是它的“筋骨”。正是这俩拧成一股劲发力,才让广东的经济增长不光有速度,更有扛打的质量。
先看科技这块“硬骨头”,广东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经连续8年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这三项核心指标常年稳居全国榜首。
可能有人觉得“研发”离生活太远,但实际上,广东把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都投到了基础研究上,那些看似“烧钱”的投入,早就变成了我们能用到的东西。
鹏城实验室的人工智能算法,让手机夜景拍照更清晰,广州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让不少相关药品价格降了下来,麒麟高端芯片、高端核磁共振设备、手术机器人这些曾经被国外攥着的产品,现在都打上了“广东制造”的标签。
而这份科技硬实力,直接带动了产业的爆发,广东已经培育出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差不多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数字经济规模更是全国第一,不管是你刷的短视频平台,还是海淘用的跨境电商APP,背后都有广东企业的影子。
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广东的表现更亮眼,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1.8万辆,占了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产量24.7万台,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都被它拿下。
这些产业成果最终都落到了就业和收入上,广东累计培育了19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27家省级单项冠军、208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不光抗风险能力强,给员工的薪资和福利也更有竞争力。
科技和产业的双向奔赴,让广东彻底摆脱了“低端制造”的标签,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科技给产业赋能,产业给科技输血”的良性循环,正是广东经济能一直领跑的核心密码。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发展从来离不了“敢闯敢试”的劲头,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又给它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两把钥匙一拧,直接撑起了广东经济的增长天花板。
在改革这块,广东对经营主体的扶持从来都是“实打实”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全面完成,“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这些国企在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的稳定表现,给整个经济发展托了底。更重要的是,广东心里门儿清“民营经济强则广东强”,接连推出“民营经济30条”“民间投资24条”等政策,还在全国率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地方立法。
对外开放方面,广东的“五外联动”组合拳打得特别响。除了外贸总额连续39年全国第一,前四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也达到839.39亿美元。广东还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个港口实现了互联互通。
从广交会上的人头攒动,到跨境电商直播间里的火热订单,广东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中国造”也借着这里的平台走向了更多国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更是给广东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直在加速。现在轨道交通里程已经超3000公里,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标志性工程都建成通车,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
以前在深圳上班、中山安家是“天方夜谭”,现在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生活选择。这种“同城化”的便利,不光方便了群众,更促进了人才和产业的自由流动。
科技产业合作更是亮点频出,粤港澳已经共建了32家联合实验室,深化和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三方一起搞技术攻关、建中试基地、拓应用场景。
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就是这种融合效应的最佳证明。香港的科研成果、深圳的产业优势、广州的人才资源,在大湾区这个平台上完美互补,创新的火花越烧越旺。
一个地方发展得行不行,不光看GDP的数字,更要看发展的成果能不能落到每一个人身上,以前广东总被说“珠三角富得流油,粤东粤西粤北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块难啃的短板。“十四五”期间,广东下了狠功夫补短板,成效特别明显。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一推进,县域经济直接迎来了爆发期,广东深入实施县域产业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五大行动,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
以前珠三角的工厂嫌成本高想往外搬,粤北的县城又缺产业撑场面,这种“双向奔赴”的产业转移,让两边都尝到了甜头。
数据最有说服力,广东县域经济已经连续两年快于全省平均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也从2020年的2.49缩小到2024年的2.31,这个数字的变化,意味着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一点点缩小。
在湛江的农村,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现在都修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以前看病要跑几十公里去市区,现在村卫生室的设备越来越全,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能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这种“全域均衡”的发展理念,让广东的经济增长更有温度,从珠三角的摩天大楼到粤北的美丽乡村,从外贸企业的订单增长到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广东的发展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这种既追经济规模,又重民生改善的发展模式,让“全国第一”的称号更有分量。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