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集团高管内幕交易“摧毁”市场信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7:59 1

摘要:11月3日,石药集团一纸公告将执行董事潘卫东推至风口浪尖,执行董事潘卫东因利用重组内幕信息买入近亿元股票,被证监会顶格处罚500万元,辞职后仍难逃法律追责。

导读

石药集团高管内幕交易被罚500万,投资者用脚投票背后的信任崩塌与市场悲观预期。

11月3日,石药集团一纸公告将执行董事潘卫东推至风口浪尖,执行董事潘卫东因利用重组内幕信息买入近亿元股票,被证监会顶格处罚500万元,辞职后仍难逃法律追责。

这起发生在集团业绩十年首降、股价暴跌超七成背景下的违规事件,不仅暴露出传统业务集采冲击下的经营困境,更凸显创新药转型期的合规风险与市场信心危机。从76亿重组泡汤到子公司巨亏,从高管集体涉案到海外授权不确定性,石药正面临传统与创新双线承压的艰难转型期。


关联方内幕交易案始末

高管集体涉案与合规漏洞

证监会处罚书显示,潘卫东在2023年12月5日或更早获知子公司新诺威筹划收购石药百克的重磅消息后,通过全资子公司恩必普账户在12月8日至20日间分批买入新诺威股票274.26万股,动用资金高达9998.88万元,几乎耗尽恩必普此前公告的1亿元增持额度。尽管该重组最终于2025年4月以“医药行业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为由终止,且潘卫东交易未实际盈利,但其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的行为已触犯《证券法》红线,被处以顶格500万元罚款。

值得关注的是,该案并非个案。证监会10月16日披露的处罚决定书揭示,前新诺威董事张赫明、前财务总监杜英、石药关联公司法定代表人甄红等三人,在敏感期内与潘卫东存在可疑接触却无法提供合理联络理由,最终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其中甄红因情节严重被罚238.41万元。这一高管集体涉案的乱象,折射出石药系企业在重大资产重组中的合规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更令市场侧目的是潘卫东的离职时间线。早在2024年9月23日,即在证监会处罚公布前,他便以“工作变动”为由辞去新诺威董事长职务;待2025年11月4日收到处罚决定书次日,又以“个人事务需要更多精力”为由辞去石药集团执行董事职务。这种“精准”的离职节奏,结合其被证监会明确记载的“不配合询问、推诿躲避”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逃避法律责任的质疑。

从法律层面看,潘卫东的处罚已触及刑事立案门槛。其交易金额接近1亿元,远超《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中“证券交易成交额累计在五十万元以上”的立案标准。证监会此次仅作行政处罚而未移交司法,或与交易未实际盈利、重组未完成等因素有关,但已向市场传递出严打内幕交易的明确信号。

这起案件的冲击波迅速蔓延至资本市场。截至目前,石药市值较历史最高点26.75港元暴跌超七成,不到最高市值的30%。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高管合规风险、重组失败损失及业绩持续下滑的深度担忧。


业绩十年首降

传统业务崩塌与创新药不确定性

内幕交易案的爆发,恰逢石药集团业绩十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的至暗时刻。2024年财报显示,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0.09亿元,同比下降9.56%;净利润43.28亿元,降幅达25.90%。进入2025年,颓势进一步加剧:上半年营收132.73亿元,同比下滑20.04%;净利润25.48亿元,同比下降15.64%。股价走势与业绩表现形成共振,从峰值到谷底的暴跌轨迹,成为公司经营困境最直观的注脚。

传统主力产品的集采冲击是业绩崩塌的主因。神经系统药物恩必普作为曾占集团营收超20%的“现金牛”,2024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骤降15.8%,直接受制于医院用量限制政策;抗肿瘤药物津优力在京津冀联盟集采中遭遇58%的降价幅度,多美素降价23%,导致该板块前三季度收入下跌17.6%;心血管药物玄宁因未能入选第八批集采,收入大幅萎缩26.7%。这些曾经支撑集团增长的核心产品集体失速,暴露出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抗风险能力薄弱的结构性缺陷。

创新药业务虽被寄予厚望,却面临“投入高、产出慢、风险大”的现实挑战。2025年上半年,集团研发投入26.83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的26.2%,目前有超过200个在研项目,其中160余个进入临床阶段,近60个处于三期临床试验。按规划,到2028年底将有50余款新药或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然而,创新药研发的高风险特性在石药身上已现端倪:此前授权给海外药企的Claudin 18.2 ADC和Nectin-4 ADC项目,均因临床数据不理想遭遇挫折;巨石生物作为重点布局的创新药资产,2024年营收仅8839.95万元,净亏损却高达7.27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9362.41万元,净亏损3.76亿元,直接拖累新诺威2025年前三季度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三季报亏损,归母净利润-0.24亿元。

海外授权合作虽带来巨额合同金额,但兑现率存疑。2025年7月,集团将GLP-1药物SYH2086授权给美国Madrigal公司,合同总额最高20.75亿美元;同月与阿斯利康达成基于AI平台开发药物的战略合作,合同金额53.3亿美元。上半年累计完成4项海外授权,合同总额97.1亿美元。然而,据国际医药交易咨询机构SRS Acquiom统计,创新药BD交易的里程碑付款实现率仅约22%,最终到账金额往往远低于合同标称值。这种“画饼式”合作模式,难以实质性缓解当前的现金流压力,更无法抵消传统业务下滑带来的冲击。

重组失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2023年末启动的新诺威收购石药百克交易,作价高达76亿元,较账面价值溢价78.25%,但未来三年业绩承诺总和竟低于历史业绩水平。“高估值配低承诺”的反常组合,引发市场对交易合理性的广泛质疑。最终,在历经15个月筹划后,该重组于2025年4月宣告终止,理由虽归咎于外部环境变化,但市场普遍认为内部决策失误与合规风险是主因。此次失败不仅造成巨额前期成本沉没,更导致子公司新诺威战略布局受阻,业绩持续恶化。

面对三重压力叠加的转型困境,石药集团在公告中强调“业务运作正常,处罚不会对整体运作造成负面影响”,但市场反应已用真金白银作出判断。传统业务在集采常态化下持续萎缩,创新药业务需长期高投入且面临高失败率,高管合规问题又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转型投入,如何在合规底线与商业利益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石药管理层面前的严峻课题。

当“十年首降”的业绩警报拉响,当股价跌破历史高点七成,当创新药研发风险与合规风险交织,石药能否通过强化内部治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研发效率实现突围,将成为检验其转型成色的关键。

来源:智趣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