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让日本政坛集体“破防”的,是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一条社交媒体帖文,一句话点燃了日本右翼的玻璃心,还顺带把“敌国条款”拉出来重提了一遍。
文 |议史纪
编辑 |议史纪
日本想借G7围殴中国,结果自己成了孤勇者。
本来是去G7“告状”的,结果成了G7会场的空气人,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这波操作,让人只能用四个字评价:搬石砸脚。
原本以为能在西方里掀起一场联合战,给中国施点压,结果全场鸦雀无声,没人接话。这不是社死现场是什么?
而让日本政坛集体“破防”的,是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一条社交媒体帖文,一句话点燃了日本右翼的玻璃心,还顺带把“敌国条款”拉出来重提了一遍。
薛剑掐准了时间、掐准了人、掐准了日本政客最怕听的几个词:战败国、驻军权、敌国条款。就像有人戳破了日本某些政客精心包装的“正常国家”幻梦,背后那根隐藏多年的刺又露了出来,疼得他们跳脚。
现在问题来了,日本外交部慌了,右翼政客喊着要把薛剑驱逐出境,G7会场外更是急得四处找盟友撑腰,结果呢?没人搭理。
甚至传出法国总统马克龙打算邀请中国加入G7,变回G8。
日前,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发了一条帖子,内容不长,但信息量爆炸,尤其是那句:“台湾有事,日本可以使用武力,是一些愚蠢政客走的死路……你们忘了‘敌国条款’?”直接让不少日本政客脸绿三分。
这条帖文迅速在日本右翼圈子里炸开了锅,尤其是那句“再遭战败那样的民族灭亡”,被日本一些媒体和极右翼政客解读为“战争威胁”。
但问题是,薛剑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穴来风。他提到的“敌国条款”,确实是联合国宪章里还没废除的真实条文。说白了,这不是威胁,是现实提醒。
“敌国条款”主要包括联合国宪章的第53条、第77条和第107条,它们分别赋予了二战战胜国在特定情况下对战败国采取行动的法理基础。
对日本来说,这些文字就像历史遗书,虽然几十年没人提起,但它的存在就像一颗未爆弹,随时能被“合法激活”。
薛剑不止讲了条款,还顺带重提了被大多数日本人选择性遗忘的一段历史:1945年《波茨坦公告》之后,中国曾被赋予在日本四国岛、琉球、东京、大阪的驻军权,后来中美签署的《中国驻日占领军备忘录》中,还特别注明中国可以驻军爱知、甚至扩展到三重和静冈。
更关键的是,这份备忘录至今没有被废止。条文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只有中美政府共同声明废止,协议才失效。
但由于内战和驻军成本问题,当时的国民政府没能实际驻军,日本也就躲过了一劫。但这不等于中国放弃了这项权利。
所以,薛剑的帖子不是“情绪宣泄”,而是一次有理有据的“舆论反击”。谁挑事,谁就得面对历史的镜子。
日本一些政客总是嘴上讲“和平宪法”,但转头却在台海问题上玩火,这种“精神双标”,中国当然要怼回去。
日本这边风声刚起,外交部就立刻行动。茂木敏充,日本外相,带着一肚子委屈跑去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G7外长会。原本这场会议的重点是俄乌冲突和全球经济,但茂木硬是把中日矛盾“插播”了进去。
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茂木控诉薛剑“言辞不当”,要求中国政府“做出解释”。
听起来像是外交抗议,其实更像是一场“道德控诉”,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想让G7成员国在台海问题上更明显地站队日本;二是试图通过多边机制,给中国外交施加压力,把薛剑“压下去”。
但现实比设想骨感得多。G7其他国家听了茂木的陈述后,集体沉默。没有国家公开表态支持日本,没有一个外长站出来附和“要中国解释”。这不是疏忽,这是态度。
为什么?因为现在G7国家都清楚,中国早已不是20年前的中国。
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他们绕不开的贸易伙伴和供应链核心。在中美博弈降温、全球投资回归理性的大背景下,谁还愿意在台湾问题上跟着日本硬刚中国?
更让日本难堪的是,就在这次外长会期间,有美国媒体报道称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考虑邀请中国参加2026年G7峰会,目的是恢复G8机制。这消息一出,日本的“告状”瞬间变成“反向助攻”。原本想孤立中国,结果给中国“加了戏”。
外交战线受挫,舆论战线也没撑住,日本国内右翼政客彻底急了。自民党内部竟然开始提出要将薛剑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也就是外交驱逐的前奏。但问题来了,日本政府真敢动手吗?
答案是:不敢。
薛剑是总领事,属于外交官范畴,驱逐总领事需要极高的政治成本。
如果真动手,不仅中国必然强烈反制,连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都会受到波及。更别说,高市早苗内阁本身就不稳,她背后的保守派势力虽然强硬,但在外交上始终缺乏实质影响力。
更现实的是,高市早苗自己就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她在几周前公开发表涉台言论,暗示日本应对“台湾有事”采取军事手段。这种表态本身就已经越过中方红线,而薛剑之所以“开炮”,正是对她言论的回应。
换句话说,日本政坛想把薛剑当成替罪羊,是在转移焦点。但G7不接招,国际社会不买账,国内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去真动手。
于是高市内阁现在进退两难,驱逐不敢,表态也不敢太软,只能维持一种“观望态势”,等风头过去。
但问题是,这种“拖字诀”在面对中国这样有明确战略节奏的国家时,根本没用。不回应,就等于默认中国说的合法;回应,又怕引起更大反弹。这就是薛剑这一招的高明之处——不是简单对线,而是用历史和法理把日本的“软肋”放大在聚光灯下。
从一个社交帖文引发的外交风波,最后演变成中日舆论战、日本G7求援失败、G7国家对中国态度软化,这条事件线其实非常清晰:中国不仅没有被围堵,反而成功借势展示了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法律依据与道义优势。
最关键的是,G7国家的沉默并不是偶然。法德意等国近期都在谋划对华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有计划在12月访问北京,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的访问也在磋商中。
换句话说,这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必须重启对华合作通道,尤其是在中美关系趋稳之后,欧洲在全球战略自主上又想“另辟蹊径”。
而日本想借“台湾议题”拉拢西方盟友的算盘,正好撞上了西方国家“想拉中国入伙”的现实需求,于是茂木敏充的“外交控诉”就成了全场最“边缘”的发言。没人附和,也没人转发。
这场外交风波的结局非常讽刺:日本想挑战历史记忆,结果被历史教育了一遍;想用G7施压,结果被G7冷落;想孤立中国,反而把中国推上了舆论制高点。
从头到尾,日本这场“外交冒险”都输在了一个问题上:忘记了历史,还妄图改写现实。
而中国这边,没有喊口号,没有情绪泛滥,只是用薛剑这样的外交官,一条社交媒体帖文,就把日本右翼几十年积攒的“正常国家梦”给撞破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来源:议史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