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钱数百亿再投 30 亿!大众点评死磕信息基建,本地生活不踩坑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5:24 1

摘要:这种 “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的经历,浪费的不只是金钱,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忍不住吐槽:线上信息就不能靠谱点吗?

谁没经历过这种崩溃时刻?网上种草一家网红餐厅,提前调休凑假期,穿城半小时赶到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锁早已停业;

导航显示的甜品店,到地方才发现招牌换了,变成了五金店;满心期待的特色小店,实际地址根本不存在,纯属虚假信息。

这种 “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的经历,浪费的不只是金钱,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忍不住吐槽:线上信息就不能靠谱点吗?

2025 年 11 月 5 日,大众点评的一则官宣让无数消费者看到了希望:未来 5 年将追加 30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升级 “本地生活信息基建”。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在此之前,大众点评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 20 年,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

在流量至上、榜单内卷的行业环境里,大众点评为何执着于 “信息真实” 这种看似基础的领域?这背后,藏着本地生活服务的底层逻辑,更戳中了数亿用户的核心痛点。

20 年前,本地生活平台刚兴起时,用户的核心需求是 “找到商家”。那时候线下商户的数字化程度低,能在网上查到地址、电话,就已经解决了大问题。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彻底反转。如今打开任意一个本地生活 APP,都能搜到海量商家信息、种草笔记和用户评价。看似选择变多了,实际的决策成本却越来越高。

问题的核心早已不是 “信息不够”,而是 “信息太乱”。虚假种草、过时信息、夸大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用户在海量信息中筛选真实内容,反而成了新的难题。

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直言,物理世界的信息准确及时,是用户决策的基座。对于用户来说,不管是 AI 推荐还是达人种草,都得建立在 “商家真实存在、正在营业” 的基础上。

如果连门店是否开门、地址是否准确这些基本信息都不靠谱,再华丽的推荐语、再高的评分,都是空中楼阁。就像开车再快,也不能在坑洼的土路上飞驰,基础不稳,一切都是空谈。

如今,“去伪存真” 已经成为用户最底层的需求。大家越来越看重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毕竟谁也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虚假信息斗智斗勇上。

而大众点评的 30 亿加码计划,正是精准击中了这个痛点。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全球信息核验能力落地和 B 端大模型校准机制搭建,从根源上解决信息失真问题。

要保证线下门店信息的真实准确,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物理世界的变化是实时且随机的,一家店可能今天营业明天关门,上午换招牌下午改品类,这些动态都需要及时捕捉。

大众点评摸索出的解决方案,核心就是 “接地气” 的多渠道采集模式,形成了 “商户提报 + 用户反馈 + 骑手核验” 的三线并进网络。

商户提报是基础环节。平台为商家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更新通道,营业状态、营业时间、主营品类等发生变化时,商家可以主动提报修改。

但商家日常忙于经营,很难做到信息实时同步,这就需要补充渠道。

用户反馈是重要补充。消费者到店后如果发现信息与实际不符,可通过 APP 一键反馈。但用户反馈存在随机性,很多人遇到问题只会自认倒霉,不会主动花时间提交信息。

真正的妙笔,是引入骑手群体参与核验。作为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的 “移动探头”,骑手的优势无人能及。他们高频出入各类商户,对门店是否营业、门头是否变更、地址是否准确了如指掌。

更关键的是,骑手的核验几乎不额外占用时间,顺路就能完成,还能获得相应补贴,很多骑手都把这当成了顺手为之的事。这种高频次、广覆盖的核验方式,让门店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幅提升。

除此之外,大众点评还招募了 “逛街专家” 等兼职岗位,作为专职运营团队的补充。目前其专职运营团队规模已扩大至 3000 人,加上生态伙伴和用户众包,形成了全方位的信息采集网络。

这套看似 “笨拙” 的组合拳,却能最直接地触达物理世界的真实状态。毕竟再多的算法模型,也比不上人到现场看一眼的真实性。

有了海量的信息采集渠道,如何从繁杂的数据中筛选出真实有效的内容,成为新的难题。不同渠道的信息可能互相矛盾,虚假信息也可能混杂其中,这就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大众点评的做法是,不把 AI 当成噱头,而是用 “逻辑勾稽” 的思路,让数据之间互相印证,从而得出准确结论。这背后,是美团自研 B 端大模型的强力支撑。

所谓 “逻辑勾稽”,简单说就是通过不同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就像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盈利,不能只看报表,还要结合水电消耗、物流数据等多方面佐证。

在本地生活场景中,这种验证逻辑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判断一家餐厅是否在营业,平台不仅会看商家自己提报的状态。

还会同步校验团购订单核销数据、SaaS 系统流转记录和外卖订单情况。

如果一家店声称正在营业,但团购没有核销、外卖没有订单、SaaS 系统没有数据,那它的营业状态就会被打上问号,进而触发人工核验。

对于用户关注的推荐菜和评价,逻辑勾稽同样发挥作用。一道招牌菜的图片,如果同时出现在多家不同商家的评论区,系统会自动识别为异常,对相关评价进行重新校验。

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能有效过滤虚假信息和过时内容。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

从数据清洗、提炼、定义,到特征工程、决策树搭建、AB 测试,再到结果校验和人工核对,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其难度不亚于从零训练一个成熟的开源大模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现有大模型大多基于互联网数据训练,而大众点评要做的,是把动态变化的物理世界,精准映射到数字世界,这相当于构建一个实时更新的 “世界模型”。

为什么大众点评愿意在信息基建上持续砸钱?答案很简单:这是最难的路,也是最有价值的路。

本地生活服务的本质,是连接数字需求与线下实体。而这种连接的基础,必须是 “真实”。没有真实的信息作为支撑,再花哨的功能、再诱人的榜单,都是无源之水。

对于用户来说,信息的真实准确不是 “加分项”,而是 “必选项”。就像跳伞时的降落伞,只有 “打开” 和 “没打开” 两种状态,没有中间选项。

大众点评 20 年的深耕和数百亿的投入,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壁垒。如今 30 亿资金的追加,更是在巩固这种优势。

这笔资金将不仅用于国内信息基建的升级,还会加速出海进程,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构建动态商业数据库。

这种投入带来的回报是显著的:用户决策失误率预计将降低 58%,商户信息数字化覆盖率将提升至 92%。更重要的是,它能建立用户的长期信任。

当用户发现,在大众点评上看到的门店信息,到店后总能一一对应,营业状态、地址、品类都准确无误时,平台的公信力就会不断增强。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就很难被其他平台替代。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很多平台把精力放在了流量营销、榜单排名上,试图通过算法博弈吸引用户。但大众点评选择了最 “重” 的方式,从基础基建入手,用真实数据构建护城河。

这看似是慢动作,实则是最稳健的布局。因为它抓住了行业的本质:本地生活平台的核心价值,是帮用户降低决策成本,让大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美好的体验上,而不是浪费在无效的试错上。

未来,随着 30 亿资金的逐步投入,B 端大模型的持续迭代,以及全球核验网络的不断拓展,大众点评或许能真正实现 “所见即所得” 的目标。

到那时,我们出门探店不再需要提前打电话确认,也不用担惊受怕遇到 “幽灵门店”,线上看到的信息就是线下真实的样子。这不仅是对用户的负责,更是本地生活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毕竟,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投入,从来都不算浪费。而愿意花 20 年时间死磕一件 “笨事” 的平台,终将赢得用户的长期选择。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