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决赛第二场一开场,华晨宇捂着嗓子说“我觉得你今天没走心”,观众席立刻嘘声四起,这一嗓子直接把收视率往下拽了27%,但神奇的是,微博话题阅读量当天飙到18亿,比首场高出3倍,光骂评委的帖子就占了六成三。
总决赛第二场一开场,华晨宇捂着嗓子说“我觉得你今天没走心”,观众席立刻嘘声四起,这一嗓子直接把收视率往下拽了27%,但神奇的是,微博话题阅读量当天飙到18亿,比首场高出3倍,光骂评委的帖子就占了六成三。
很多人以为这是节目塌房,其实是节目组故意把最刺耳的那几句剪进预告,用骂声换流量。
酷云eye数据看得清楚:到正式播出时,观众拿鼠标狠狠点了41%的“跳过评委”键,创选秀史上最大规模快进记录。
流量来了,好感没了,账这么一算,平台还是乐,观众却觉出味儿不对。
先倒回去看评委席怎么凑出来的。
原本谈好的音乐总监那英,一周前被叫回去顶替突然退出的流量歌手,她连评委台的高度都没适应,就被推到镜头前。
另一位大牌殷秀梅,合同上明明写着只盯美声组,开录前一天被通知要管全部赛道,节目组压根没给她时间做功课。
华晨宇更严重,重感冒烧到三十九度,节目组为了不浪费档期,硬让他上,结果点评时沙哑的嗓子把话说得冲,观众听着像骂人,其实是病得说不出缓和词。
三段花絮后来流出来,大伙才弄明白:评委的槽点不是业务差,是被合同和感冒联手坑了。
再说赛制。
原先的打分权重评委占50%,观众投票50%;现在被砍成评委30%,新加的30位音乐学院教授盲听打分占20%,观众依旧50%。
表面上是“回到专业”,实际是节目组把最烫手的山芋——明星评委——往边上挪。
那30个教授坐在黑幕后面,只给分数不露脸,争议自然减七成。
这一招在广告商那里也过关:蒙牛签的合同要求评委镜头缩减,现在正好顺势把牛奶瓶塞进选手彩排室,既躲开口水,又保住植入费,一举三得。
选手这边也出现怪象。
第一期就被刷的民谣小伙张天野,下台当晚写了首《评委席》,“你们听歌用标签,我用标签糊你们的脸”,扔到网易云一晚上炸出两千万播放,把飙升榜第一直接抢走。
而还在舞台上的学院派姑娘王若曦,抱着“专业歌手挑战评委”的抖音话题,靠一段六秒高音拿了580万赞。
一个淘汰,一个晋级,反而淘汰的那个先赚到演出邀约。
节目组算盘落空:评委风波不但没毁赛,还反向推红选手。
这在往年选秀里从未出现过,今年的新规律就是“评委越挨骂,选手越出圈”。
更深层次是预算。
内部文件写得直白:声乐指导团队砍掉四成,选手总共才练72小时,比《好声音》时期少了近三分之二。
时间不够,导师生病,节目只能用评委话题顶上。
这样一来,真正的受害者是想靠训练翻身的素人,他们本来期待的密集辅导泡了汤,只能用舞台上的几分钟硬扛高清特写,错音和破音被无限放大,接着在网上被做成动图转一夜。
节目组省下了集训的钱,却省不出选手的焦虑。
行业开始同步反应。
湖南卫视原定明年开一档跨领域评委节目,文件已下,看见声鸣远扬的阵势,立刻按下暂停键,说是重新评估风险。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起草了一份《音乐选秀节目评委执业标准》,要求评委至少提前三天拿到完整曲库,并在录制前接受1小时以上的音乐风格培训。
看上去像给评委套笼头,其实给了节目组更硬的理由:往后出篓子先查流程,不再只骂个人。
再把视线拉回屏幕。
今晚半决赛将首次启用盲听评审,30位教授一人一票,选手唱完才知道得分。
这意味着华晨宇、那英、殷秀梅三人坐在旁边也只能干看,发言顶多三分钟,权重被削到象征性30%。
观众是买账还是继续跳过,明早一开盘就有答案。
可别忘了,张天野本周六在草莓音乐节的档期已经卖出第一排门票,王若曦的学院派标签也接到了商演报价,他们靠的都不是节目给的冠军,而是节目引发的骂战。
流量、评委、选手、平台,四方扭成一股麻绳,谁也说不清谁在借力。
说到底,这一场选秀已经不只是唱歌比赛,更像是合同、感冒、预算、点击率的多人对打。
节目组的每一次调整都不是为了“好听”,是为了“别出事还能继续播”。
可是观众一旦明白这层窗户纸,再花哨的对策都只是透明把戏。
今晚你打算守直播,还是准备明天直接看cut?
当镜头再拉近评委席,你会不会在心里先说一句:这次他们真的能好好听吗?
来源:神秘春风jk8Yt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