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0万粉丝模仿BIGBANG爆火后,云南小伙关恒突然喊话:别学我,读书才是硬通货
600万粉丝模仿BIGBANG爆火后,云南小伙关恒突然喊话:别学我,读书才是硬通货
关恒在镜头前把话挑明。
他靠着翻唱韩国舞曲攒下六百多万关注,账号后台每天进账让同龄人眼红。
可他在最新一条采访里直接劝退想复制这条路的人:当网红是死胡同,能读书就读书。
这句话像一盆冰水浇在正在刷短视频的高中生头上。
评论区瞬间炸成两派:一派喊清醒,一派骂装。
骂的人觉得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他靠流量已经帮家里盖了房。
清醒的人把视频转进班级群,配文:看看,人家已经替你试错了。
关恒的出身没有美化空间。
云南山区,六个孩子,他排老三。
穷到交不起三百块住宿费,十五岁就跟大人去工地搬钢筋。
晚上躺在板房,手机是唯一的光。
他把 BIGBANG 的舞蹈片段拆成 0.5 倍速,一帧一帧学。
工地宿舍没有镜子,他对着黑屏手机练到半夜。
2019 年,他把练了四年的视频发在抖音。
一条 15 秒的《Bang Bang Bang》翻跳,一夜涨粉三十万。
点赞通知响到凌晨三点,他以为人生翻篇。
第二天醒来,账号后台显示打赏收入两千块,他第一次觉得读书少也能赚钱。
真正让他后怕的是 2021 年。
平台流量突然腰斩,同批起来的账号成片倒下。
有人靠带货续命,有人直接停更回去进厂。
关恒团队四个成员,三个提出散伙。
那一晚他盯着天花板想到天亮:一旦跳不动,还能干什么。
第二天他把账号名字改成“云南BigBang”,定位从纯翻跳改成乡村日常。
下地收玉米、上山捡菌子、围着火塘吃洋芋,视频节奏慢下来,粉丝却更稳。
有人留言:终于不用看滤镜脸,原来云南的泥巴也发光。
数据回升,他反而更焦虑,因为知道观众随时会走。
2023 年 12 月,他收到县文旅局邀请,给滞销沃柑做公益直播。
两小时的场次卖出九万斤,果农直接给他塞了一袋自家腌的酸菜。
那天回酒店,他把酸菜照片发到小号,配文:比打赏一百万踏实。
也是那天,他决定把“劝学”做成固定栏目。
他在直播间挂了一块黑板,写:今天背一首唐诗,送一份云南咖啡。
评论区刷“作秀”,他直接下播,第二天照样开摄像头背《木兰诗》。
一周下来,黑板上写满诗句,咖啡送出去两百袋,后台掉粉三万。
他反而松口气:留下的才是同路人。
有人把他和董宇辉并列,称“知识型直播新标杆”。
他听完摇头:董老师出口成章,我背首诗都结巴,别捧杀。
他承认,自己只是吃过没文化的亏,不想年轻人再踩坑。
工地岁月留给他的最大疤痕不是茧,而是填简历时“文化程度”那一栏。
去年团队招运营,他开出六千底薪,来应聘的大学生一听说要驻村全跑了。
最后招了个专科毕业的小姑娘,干了三个月,脚本、拍摄、剪辑全包,现在月薪一万二。
他算账:如果当年多读三年书,也许能少走三年弯路。
他把这段经历剪成视频,标题只有四个字:读书真值。
平台算法不停换,关恒现在每周固定三条视频,两条乡村日常,一条读书打卡。
数据不再爆,却稳得吓人,广告商也从美妆换成图书、奶粉、学习机。
他笑:以前接一条游戏广告三万,现在接一本童书推广只有八千,但睡得着。
睡不着的夜晚他用来学剪辑,键盘上贴着便利贴:英文快捷键。
有人问他,如果哪天账号被封怎么办。
他答得干脆:回村种苞谷,至少把地翻了。
采访最后,他补了一句:到时候我也会开直播,教大家怎么把苞谷种得比别人高。
这句话被剪成短视频,点赞破百万,评论区最高赞是:原来退路也能发芽。
关恒的故事不是童话,是赤裸的提醒。
流量能把人推到山顶,也能把人摔进沟里,读书是给沟底垫块砖。
别急着羡慕屏幕里的光鲜,先问自己:一旦灯光熄灭,还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你正在犹豫要不要辍学做网红,把这条视频存下来,三天后再看一遍。
如果冲动还在,至少先读完手上那本语文书,再决定要不要扔掉。
来源:龙坑小能手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