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赫的贤合庄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关灯那一刻,门口排号的小票机还在吐纸,只是上面显示“当前等待0桌”。
“明星餐饮=三个月快闪”的魔咒,2024年还在生效。
陈赫的贤合庄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关灯那一刻,门口排号的小票机还在吐纸,只是上面显示“当前等待0桌”。
同一天,任泉投资的“御膳新说”成都首店取号排到300桌,故宫红墙外形的门头被小红书刷成热搜。
同样一张脸,两种结局,差距不在流量,而在“后厨有没有装AI摄像头”。
先把数字掰开看:2023年明星餐饮闭店率78%,比疫情前再涨12个百分点;普通餐厅三年存活率42%,明星餐饮跌到19%;而任泉系品牌五年存活率91%,高出同行整整4倍。
这不是玄学,是“把明星当广告,把餐饮当算法”的结果。
先说监管。
国家市监总局去年专门给明星餐饮开“小灶”,23张罚单里20张指向虚假宣传——“明星亲手调配”其实是工厂料包,镜头里翻滚的汤底和顾客喝到的不在同一楼层。
新规今年升级:明星代言人要和老板一起背食品安全连带责任。
一句话,翻车不再只是“道歉+删博”,是真金白银的罚款和限高令。
流量护身符失效,倒逼明星要么退场,要么像任泉一样把股份交给专业团队,自己退到“首席体验官”的虚职。
再看模式。
贤合庄、上上谦的“加盟割韭菜”套路已经跑不通:巅峰期30家店,如今只剩8家,缩水七成。
核心原因是“明星IP租金”太高——加盟费里30%买肖像使用权,换来的是消费者“打卡一次就散”的单次流量。
任泉反着做:先把“明星”折价,再把“系统”溢价。
他投资的StarVC 2023年拉来3家AI公司,专门给餐厅做“数字店长”:扫码点单那一刻,系统根据天气、节假日、周边写字楼空铺率实时改菜单,人效提升40%,厨房浪费下降18%。
一句话,明星只负责拉开门,AI负责把人留下来。
供应链是第二道护城河。
别人用“火锅底料+明星签名”当卖点,任泉在四川茂县包下3000亩辣椒基地,从种子到筷子全程溯源。
去年茂县暴雨,全国辣椒期货价格飙涨30%,他的店只涨价3%,毛利反而提高5个百分点——垂直供应链把“天灾”变成了“成本优势”。
同行这才反应过来,明星餐饮的终极竞争是“比种田”,不是“比热搜”。
最狠的是“文化滤镜”。
故宫联名菜“御膳新说”把“甄嬛同款玫瑰酥”做成3D打印的玫瑰鸟笼,上桌先冒烟再开花,单条抖音播放1.2亿。
但任泉给厨师下的KPI不是“播放量”,而是“复购率”,规定每月必须办4场“主厨面对面”,让顾客听完故事再扫码打分,低于90分菜品直接下架。
用文化做噱头容易,用文化做“留人”才难,他把“情绪价值”也做成了数据模型。
有人算过一笔账:开一间150平的明星火锅店,传统模式需要180万,其中60万买明星脸;任泉模式砍掉代言费,把60万换成AI系统和供应链IoT设备,开业前三个月少卖2000桌,但第六个月开始日翻台率稳定在4.8,比同行高1.3次,18个月回本,比传统加盟快8个月。
资本市场立刻给出反馈——StarVC最新估值比去年翻一倍,AI餐饮管理系统单独拆出来融资,IDG直接给2亿人民币。
给想入场的创业者三个可复制的“任泉模块”,不保证你成网红,但能大幅提高活下去的概率:
1. 科技赋能:先花30万上“数字中台”,把菜单、库存、会员、外卖并到同一套系统,做到“今天北京下雨,系统自动把毛肚备货下调20%”,减少人为拍脑袋。
2. 文化赋能:每月一场“小剧场”——让厨师、服务员当主角,明星只坐台下。
故事讲得好,顾客会帮你拍视频,比硬投广告便宜十倍。
3. 风险管控:采用“3+1”投资组合,3个现金牛项目养1个创新实验,创新店亏损超过15%立即止损,把试错成本锁进“安全舱”。
Z世代已经用钱包投票:愿意为“真正好吃”付溢价的比例升到72%,但信任度只剩39%。
翻译过来——明星可以引流,但留住他们要靠“值回票价”。2024年的餐饮赛道,流量是门票,算法是救生衣,供应链是发动机,文化才是安全带。
别再问“下一个爆款风口在哪”,先问“我的系统能不能撑到明星过气之后”。
任泉把餐厅当成“数据公司”来上市,其他人还在把餐厅当成“粉丝见面会”收门票。
灯光熄灭那一刻,区别就是:有人数钱,有人数废墟。
来源:清新暖阳bpwG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