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884年,长安城外传来一个让朝野震动的消息:横行天下十余年的"冲天大将军"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自刎身亡。这个曾经攻陷长安、让大唐天子仓皇出逃的乱世枭雄,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公元884年,长安城外传来一个让朝野震动的消息:横行天下十余年的"冲天大将军"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自刎身亡。这个曾经攻陷长安、让大唐天子仓皇出逃的乱世枭雄,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然而,比黄巢之死更让后世唏嘘的,是那些跟随他多年的数十名姬妾的悲惨结局。当她们被唐军俘虏押解回长安时,等待她们的不是宽恕,不是流放,而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处决方式——车裂示众。更令人愤慨的是,下达这道命令的,正是那位曾经被黄巢吓得逃往蜀地的大唐天子唐僖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历史悲剧?在胜者为王的逻辑下,权力者的残忍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唐僖宗李儇,这位登基时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天子,在位期间最大的"政绩"恐怕就是跑路。公元880年,当黄巢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时,这位皇帝连夜仓皇出逃,一路狼狈逃往成都,留下一座空城和满朝文武的错愕。
史书记载,唐僖宗逃亡途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对于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帝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黄巢这个"贼首"竟然坐上了他的龙椅,在太极殿上称帝,国号"大齐"。这种羞辱感,日夜煎熬着这位流亡天子的内心。
四年后,当黄巢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唐僖宗终于看到了"洗刷耻辱"的机会。然而,黄巢已死,他的仇恨该如何发泄?于是,那些被俘的黄巢姬妾,便成了这场复仇盛宴的祭品。
史料记载,唐僖宗下令将黄巢的数十名姬妾"悉数车裂于市"。所谓车裂,就是将人的四肢分别绑在四辆马车上,然后同时驱车,将人活活撕裂。这种极刑在历史上被称为"五马分尸",是古代最残酷的死刑之一。更残忍的是,行刑地点选在了长安闹市,让百姓围观,以示"杀一儆百"的威慑效果。
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一种病态的权力展示。这些女子不过是黄巢的姬妾,她们既没有参与起义,也没有杀害朝廷官员,充其量不过是"战败者的附属品"。但在唐僖宗眼中,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亵渎,必须用最残忍的方式抹杀,才能平息他内心的屈辱感。
唐僖宗对黄巢姬妾的处决方式,让人立刻想起中国历史上那个臭名昭著的传统——诛九族。这种株连制度,是古代专制权力最黑暗的一面: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甚至连远房亲戚、师生故旧都要陪葬。
然而,唐僖宗的做法比诛九族更加扭曲。因为黄巢的姬妾们,连"九族"的资格都算不上。她们只是战利品,是黄巢在征战途中掳掠或收纳的女子。按照当时的法律和道德标准,她们最多应该被遣返原籍,或者充入宫中为奴。
但唐僖宗选择了车裂。这种选择背后,透露出的是权力者在恐惧和愤怒交织下的失控。他需要用血腥的方式,向天下人宣示:挑战皇权的代价是毁灭性的,不仅是肉体的毁灭,更是尊严的践踏。
这让我想起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前后诛杀功臣及其家属数万人,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但朱元璋杀的至少是"有罪之人"——谋反的功臣、贪腐的官员。而唐僖宗呢?他杀的不过是一群无辜的女子,她们唯一的"罪名",就是曾经属于黄巢。
这种逻辑,在现代人看来是荒谬的。但在封建专制时代,这却是权力者的常规操作。皇帝不需要讲道理,他只需要展示权力。唐僖宗用黄巢姬妾的鲜血,重新确立了自己"天子"的威严。
当然,如果我们把唐僖宗塑造成唯一的恶人,那就过于片面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黄巢本人同样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暴君。
黄巢起义的十年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书记载,黄巢攻陷广州时,屠城数十万,"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发明了一种惨无人道的"杀人磨":将活人投入巨型石磨中碾碎,用来制作军粮。这种残忍程度,让历史上的暴君都望尘莫及。
当黄巢攻入长安后,他对唐朝宗室和官员的屠杀同样毫不手软。据《旧唐书》记载,黄巢在长安"尽杀唐宗室及士族,无少长皆死",整个长安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可以说,黄巢对待敌人的方式,和后来唐僖宗对待他的姬妾如出一辙。
这就形成了一个残酷的历史循环:以暴制暴,冤冤相报。黄巢用暴力推翻旧秩序,唐僖宗用更残忍的暴力维护旧秩序。而在这场权力游戏中,真正的受害者永远是那些无辜的平民——无论是被黄巢屠杀的百姓,还是被唐僖宗车裂的姬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唐僖宗的行为辩护。因为黄巢的暴行不能成为唐僖宗残杀无辜女子的理由。两个错误加在一起,不会产生一个正确。相反,它只会让这段历史更加黑暗,更加令人不齿。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宏观一些,就会发现唐僖宗处决黄巢姬妾的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极度物化。
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是财产,是工具,是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件。黄巢的姬妾们,在黄巢生前是他的"所有物",在黄巢死后又成了唐僖宗泄愤的"工具"。她们从未被当作"人"来对待,从未有机会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
这种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孤例。每当一个政权覆灭,前朝帝王的妃嫔宫女往往会遭遇悲惨的命运。秦朝灭亡时,秦二世的妃嫔被项羽屠杀殆尽;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妃嫔和公主,以免她们落入清军之手受辱。这些女性的生命,在乱世中如同草芥,任人践踏。
唐僖宗选择在闹市车裂黄巢姬妾,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涵:杀鸡儆猴。他要让天下所有人看到,挑战皇权的下场是如何凄惨。而选择女性作为"儆猴"的对象,则更加凸显了他的懦弱和残忍——因为他不敢或者无法对黄巢本人施以极刑(黄巢已死),只能对弱势的女性下手。
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史官记载为"天子神威"。但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专制权力对人性的极度扭曲和摧残。
从黄巢到唐僖宗,这场历史悲剧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当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时,人性的恶会被无限放大。
黄巢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因科举不第而心怀怨恨,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他的起义口号"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听起来何等豪迈。但当他真正掌握权力后,立刻就变成了一个比旧统治者更加残暴的暴君。
唐僖宗呢?他本是大唐天子,理应"仁君爱民"。但当他的权力受到挑战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的统治,不是想办法安抚民心,而是用最极端的暴力来宣示权威。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挽救大唐的命运,反而加速了这个王朝的灭亡。
在黄巢起义被镇压后不到20年,大唐王朝就彻底覆灭了。而那些曾经帮助唐僖宗镇压黄巢的军阀——朱温、李克用等人,转眼就成了新的权力争夺者,把中国拖入了"五代十国"的漫长乱世。
历史就是这样讽刺。唐僖宗以为用黄巢姬妾的鲜血可以重振皇权,但他没有想到,这种暴力统治方式,只会让更多的人对皇权失去敬畏,只会催生出更多的"黄巢"。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那数十名被车裂的黄巢姬妾,连名字都没有留在史书中。她们的生平,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悲欢离合,统统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化作一句冷冰冰的记载:"悉数车裂于市"。
她们或许曾经美丽,或许曾经才华横溢,或许曾经心怀梦想。但在那个时代,她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她们不过是权力游戏中的棋子,是暴力机器下的牺牲品,是历史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唐僖宗对她们的处决方式,不仅让人不齿,更让我们看到了专制权力的丑陋面目。那些自诩"天子"的统治者,那些口口声声"仁君爱民"的帝王,在权力面前暴露出的,往往是最原始、最野蛮、最不堪的人性。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应该记住的不仅是黄巢的暴虐,不仅是唐僖宗的残忍,更应该记住那些无辜的受害者——那些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女性。她们的悲剧,是整个封建时代的缩影,是权力不受制约的必然结果。
历史不会重演,但人性的黑暗从未远去。愿今天的我们,能从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让权力受到制约,让人性得到尊重,让悲剧不再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黄巢传》
2. 《资治通鉴·唐纪》卷第二百五十五
3. 《新唐书·僖宗本纪》
4. 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黄巢起义的记载
5.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来源:前沿闲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