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开边第一人,却被大将郭逵上奏暗中贷市易钱,原因何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7:28 1

摘要:在熙河开边时期,朝中弹劾王韶的奏章就没有断过,宋神宗都置之不理,唯独郭逵的奏章让他很是踌躇。

成大事,必须天时地利人和,

变法更是如此!

王安石变法,虽然得到宋神宗全力支持,

但朝中的反对派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所以人和是谈不上的。

虽则王韶知兵熙河开边取得巨大的胜利,

但后期维持拓边的的支出也很巨大,

穷兵奢武这是反对派张口就来的理由,

更要命的是,天灾也一并袭来。

——关注信陵公子,走进两宋三百年风云。

(三十八)郭逵对王韶的弹劾

在熙河开边时期,朝中弹劾王韶的奏章就没有断过,宋神宗都置之不理,唯独郭逵的奏章让他很是踌躇。

郭逵弹劾王韶暗中贷市易钱,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发战争财。

前文我们讲过,郭逵是西北戍边的一方大员,宣徽南院使、知鄜州,在边将种谔擅自攻取绥州、朝廷舆论都认为应该放弃绥州时,郭逵坚持反对焚弃绥州。

他向宋神宗上书,阐述坚守绥州的理由,并提出解决绥州问题的办法——将嵬名山举族而归降的一万三千人安置在绥州——以夷制夷。

最终宋朝保有绥州,将其打造成对抗西夏的桥头堡,宋神宗下诏表彰郭逵,说:“渊谋秘略,悉中事机。有臣如此,朕无西顾之忧矣。”

作为对抗西夏的边帅,郭逵在宋神宗心中很有分量,所以他弹劾王韶的奏章也就不能等闲视之。

其实在河湟一带设置市易司这事,王韶曾经上奏过——“渭源到秦州一带,良田弃置无人耕种的有上万顷。希望设置市易司,以求商贾之利,将经商所得拿来治理农田。”——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命王韶主持这个事情。

这是个好事,北宋与西夏打出几次仗,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后勤跟不上,而郭韶的建议有点类似于军队经商屯田,通过设置市易司来解决军费问题和部队的吃饭问题。

有军权、有财权、再有土地权,有点类似于唐朝末年的节度使,唐朝就是这样亡于藩镇之乱的,所以这事情很敏感。

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李师中就上表反对说:“王韶这样做是想侵占边境的弓箭手的田地,他又打算将市易司移到古渭,我担心秦州的麻烦事只怕会越来越多了,会搞得得不偿失。”

宋神宗、王安石君臣二人权衡再三,支持王韶的意见,为此罢免了李师中,让窦舜卿接替他的位置,希望他能支持王韶的河湟开边。

如今郭逵的奏章又来,宋神宗也有点狐疑,就派李若愚对此事进行调查。

李若愚到后,与窦舜卿一起去调查这个事情,问王韶他所说的荒弃不耕的万亩农田在哪里,王韶无言以对,窦舜卿仔细地检查,只发现了一顷田,这还是此地的主人被诉讼而没收的,后来又归还了。

李若愚上奏宋神宗说王韶所谓的荒田是谎报的。

(三十九)君臣知遇

王韶为什么要谎报呢?其实还是因为这事情太过敏感,王韶主持开拓熙河事务,掌握着行政权和军权,向朝廷申请设置市易司,就等于是要财权。

这很敏感,唐朝藩镇之乱本质上就是朝廷将军权、行政权、财权全部下放给各镇节度使造成的。

北宋重文轻武,对于带兵的武将防范的更严,所以带兵之人要财权是大忌。

为了达到河湟开边的目的,所以王韶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那就是谎报有万亩良田无人耕种。

幸运的是,其中隐情,王安石懂,宋神宗也懂,对于李若愚的上奏,君臣两人并没有责怪王韶,而是又罢免了窦舜卿而任命韩缜。

韩缜是韩绛的兄弟,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到任后就给朝廷上书,说王韶奏报的万亩荒田是事实,宋神宗心知肚明,将李师中、窦舜卿、郭逵都贬谪,升王韶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这就是宋神宗的态度,全力以赴的支持王韶熙河开边,不支持的边帅就换人,知遇之恩莫过于此!

当然,王韶也没有辜负宋神宗的信任和支持,在开拓熙河的过程中,王韶采取招抚、征讨、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取得了“凿空开边”的重大胜利。

在此期间,他“用兵有机略”,“每战必捷”,熙河之役,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并生擒木征,送往京师。

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对于饱受外患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使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到了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

而王韶也被誉为北宋文臣筹边第一人,“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

宋神宗论功,在汴京的崇仁坊赐其一座宅邸,拜王韶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从而开非执政者被授予学士职之例。

又特授给王韶的兄弟及两个儿子官职,前后共赐给王韶八千匹绢,不久后,再次召他入京,拜其为枢密副使。

但拓边不容易,守边也不容易。

(四十)天无时、地无利、人不和

熙河开边目的是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最终消灭西夏,统一中国西北地区,因此北宋、西夏、吐蕃围绕河湟地区的争夺始终没有停止过。

虽然最终河湟地区落入北宋之手,但守护的成本——人力、物力、财力——也居高不下,当地吐蕃的反抗活动更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动,被迫投入更多的兵力维护统治。

虽然在河湟设置了市易司,但所得的利润,并不足与维持守边的开支,还需要各路供给援助。

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宋虽然占领了熙河地区,但是这一地区形势的不稳定不仅使最初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反而牵制了北宋的力量。

凡此种种,也成了朝中谏官“屡用兵事、劳力费财”的弹劾证据,而这种弹劾又很容易转移到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上。

道理很简单,熙河开边是王安石新法实践的重大胜利,特别是军事改革的胜利,,反之,否定熙河开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反对新法。

成大事者,最好天时地利人和,变法也不例外。

变法触及很多人利益,人和是谈不上,而在边远地区开边,地利也谈不上,更要命的是,老天似乎也没有站在宋神宗、王安石这边。

1073年至1074年6月,东京汴梁河南府区域一直没下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各地地方官吏还要催逼灾民交还青苗法所贷本息,饥民情况好的买麦麸吃,差的只能以草根木实充饥,还要被加上锁械刑具负瓦揭木,卖产以偿还官钱。

百姓无以为生,只能扶老携幼,去逃荒要饭,冻死饿死的不绝于路。

于是,一个叫郑侠的京城守门官员横空出世,置自己生命、前途于不顾,将饥民的惨状画成《千里流民图》,通过直递银台司(军情直报)的方式,反映给宋神宗。

这直接导致了宋神宗对新法的第一次动摇

、、、、、、

备注:最近以两宋十八帝历史文章为主,顺便写写北辽西夏等周边国家,喜欢的朋友可以多多点赞转发分享,您的支持,是信陵公子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来源:音乐娱乐大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