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68年8月,李勣一把火把平壤城头的高句丽王旗烧成灰,隋唐四代皇帝接力啃了七十年的硬骨头,终于啃碎。消息传回长安,李治松了口气,史官却只淡淡记一笔“灭高句丽”。可我要说,这一笔背后,是中原老百姓从此不用再交“双线作战税”,是丝绸路上驼铃能一路响到波斯,是我家祖
“东北那块地,换了主人,我们才算睡踏实。”
668年8月,李勣一把火把平壤城头的高句丽王旗烧成灰,隋唐四代皇帝接力啃了七十年的硬骨头,终于啃碎。消息传回长安,李治松了口气,史官却只淡淡记一笔“灭高句丽”。可我要说,这一笔背后,是中原老百姓从此不用再交“双线作战税”,是丝绸路上驼铃能一路响到波斯,是我家祖上敢把闺女嫁到幽州,不再担心第二天被掳去辽东挖铁矿。
高句丽有多横?三十万兵、一百八十座山城,自己铸的铁刀砍得断隋军马腿。612年,杨广第一次亲征,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回来只剩三成,徭役重到山东汉子在黄河边砍了督工直接上山当盗。我老家县志写着“十三年,郡县无丁男”,那几年村里嫁女用草绳当喜绸。最狠的是它勾连突厥、百济,像一条链子把中原卡成脖子,长安的胡商年年抱怨道路被截,丝绸堆在仓库里发霉。
所以李家皇帝接着打,李世民亲征安市城,箭擦着下巴飞过;李治把全国户调提高一成,就为给李勣凑粮草。打高句丽不是面子,是里子——谁都想活,不想夜夜听边鼓。
灭国之后,唐廷没把辽东划成自家田,而是立了个“听话”的渤海国。为啥?我看过吉林出土的一块贞惠公主碑,汉字写得比我还规矩,落款是“大唐渤海国使”。人家自称属国,贡唐143次,平均一年半一次,送来貂皮、海东青,也送来“我服”。从此东北不再出血,反而成了缓冲区,唐朝腾出手去西域揍西突厥,丝路税直接翻三倍,长安西市里胡姬酒肆一家接一家。
更大的变化在村里。我爷爷说,老宅梁上曾有一块“安东都护府”小铜印,祖上在营州当过书吏,教渤海人写汉字、算田亩。东北第一次大规模识字,不是被征服,是被拉进同一套文明。后来辽金元明清,谁入主中原都得带汉字账册,根子就在这。
四代皇帝,百万兵,七成埋骨辽东,换来的是往后一千年,中原不再两头受敌,换来的是我能用汉字写这段字,而不是用谁的拼音。灭高句丽不是简单改地图,是给农耕文明抢到一张长期饭票。历史账算下来,值。
来源:古音风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