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6.8亿!雁荡山空中地轨开建,景区能否借此重振雄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6:42 1

摘要:8亿砸进雁荡山,一条5.69公里的空中轨道能把散成碎片的景点串成金项链,也能把世界地质公园的招牌砸出裂缝,这趟豪赌你我都得上车。

6.8亿砸进雁荡山,一条5.69公里的空中轨道能把散成碎片的景点串成金项链,也能把世界地质公园的招牌砸出裂缝,这趟豪赌你我都得上车。

去年进山的人比前年多出整整17%,门票收到1.18亿,可人均消费还是停在260块,连杯奶茶钱都算得清清楚楚。

山还是那座山,钱包却鼓不起来,原因简单:游客把三小时耗在路上,剩下的时间只想找个地方喘气,哪还有心情买伴手礼。

轨道立项前,管委会把地图铺在桌上,用红笔圈出最堵的五个点,灵岩到方洞那段7公里山路平时得开40分钟,节假日直接瘫痪。

轨道高架离地8米,桥墩只比路灯粗一点,爬坡角度能到60%,噪音测试比空调外机低3分贝,环评一次就过,看起来温柔,其实每一步都算过红线。

有人担心钢筋水泥会抢走奇山怪峰的镜头,可真正杀死风景的从来不是轨道,而是停在半山腰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龙。

当大巴排着黑烟原地打火,再好的云海也变成了雾霾,轨道反而把尾气留在了山脚。

芜湖的跨座式单轨已经跑了七年,樱花季一天拉七万人,桥面最窄处只有90厘米,轨道下面还能走人,两边商铺租金翻三倍。

雁荡山把作业本拿来抄,却加了自己的附加题:车厢不设空调,开窗就是山风,夏天靠速度降温,冬天用阳光取暖,一年省下电费600万,正好拿来给沿线村民发分红。

别急着鼓掌,真正的考验在票价。

初步方案单程80块,往返120,比黄山缆车便宜30,比张家界缆车贵20。

贵不贵,得看里面有没有藏着二次消费的小钩子:车厢里扫码下单悬崖咖啡,到站就能取;VR眼镜租一场25块,实时叠加火山喷发特效;亲子座前排预留直播机位,网红小姐姐边坐边带货,平台抽成10%。

算笔粗账:轨道单程运行17分钟,一天发60趟,满载180人,理论运量一天1万人。

按80%上座率,门票收入64万,一年2.3亿,扣掉运营维护1.1亿,还剩1.2亿,6.8亿本金要六年才能回本。

这还没算淡季阴雨天,也没算疫情那种黑天鹅。

压力明晃晃地挂在资产负债表上,管委会只能把希望押在游客多留一晚。

留住人的办法不是加床位,而是把天黑后的时间也卖掉。

轨道末端会盖一条悬崖酒吧街,灯光调到3000K暖黄色,不打扰萤火虫,也不违反暗夜保护条例。

酒吧屋顶装激光投影,整面山崖变成IMAX,循环播放雁荡山古火山喷发模拟,一场15分钟,收50块,一天十场,一年又是1800万进账。

怕年轻人嫌土?

剧本杀已经写好,背景设定在1.2亿年前的火山口,玩家拿着AR手电找岩浆结晶,通关券就是次日早餐打折券,吃喝拉撒全锁在景区里。

当地人的算盘更直接。

轨道高架穿过三个村庄,红线外50米被划成缓冲带,村民可以开民宿、卖小吃,但外墙必须保持夯土色,招牌统一用竹板,租金比外面贵20%,换来的是管委会统一引流。

去年试运行的三天,村口老李把自家三层楼改成八间客房,周末一晚卖到680块,抵得上过去半年收入。

他最怕的不是没客人,而是客人来了没地方停车,于是自掏腰包把稻田改成硬化地面,种上假草皮,白天停车,晚上露营,一天收两份钱。

也有人冷眼旁观。

大学地质系的王教授带着学生测了半年振动数据,结论是桥墩打在凝灰岩上没问题,可一旦超过每秒5厘米振幅,灵岩洞壁那条千年裂缝可能继续扩张。

他写报告建议把末段桩基再往西移30米,预算因此多出3000万,工期推迟四个月。

管委会看完报告只回了一句话:错过暑期档,少收两个亿,你补?

王教授只能把报告发到论坛,半天阅读破十万,评论区吵成两派,一派说科学不能让位于生意,另一派反问没钱谈什么保护。

吵归吵,轨道还是往前铺。

第五根桥墩立起来的那天,有人在山脚放起无人机,镜头里高架像一条灰蛇贴着山脊蜿蜒,远处瀑布照常溅起水雾。

视频配文只有一句:雁荡山终于学会把风景打包卖。

点赞最高的评论却写着:别打包得太狠,留点野味给下一代。

这条评论说出了最底层的焦虑:当景区越来越像游乐场,山还是山吗?

答案也许藏在车厢里那扇可开启的窗。

轨道公司原本打算装全封闭玻璃,防雨防尘,后来还是退了一步,留下一条十厘米缝隙,山风灌进来带着松针味,偶尔吹乱头发,也吹醒脑子——原来我们花钱不是为了看更清楚,而是为了记得自己还在山里。

六年后,如果账本真能翻绿,雁荡山会把这条轨道写进招商PPT,复制到隔壁县。

到那时,你坐着同款车掠过另一片山崖,突然想起今天这一篇,发现我们早就被绑在同一根轨道上,奔向各自心里的风景。

来源:儒雅橙子A0C6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