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9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曾发过一篇文章,叫“德语媒体: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其实是转自德国《焦点》周刊的评论。文章直戳要害,说中国追富裕的生活,正戳到美国的痛处,因为这会动摇他们的老大地位。
2021年9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曾发过一篇文章,叫“德语媒体: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其实是转自德国《焦点》周刊的评论。文章直戳要害,说中国追富裕的生活,正戳到美国的痛处,因为这会动摇他们的老大地位。
本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习惯了当全球头号玩家,中国经济一飞冲天,他们就慌了。文章里提了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话,他说中国的问题就在于经济潜力太大,能超过美国,这在美国那些自认为天下第一的人眼里,简直是不能忍的罪过。陆克文那时候在2021年接受采访,说得挺直白,美国人觉得中国崛起就是对他们的侮辱。
1980年时,中国GDP才美国的十分之一,那时候中美关系还挺融洽,美国人觉得中国就是个小跟班。可到2020年,中国已经追到美国的七成,风向就变了。特朗普时期搞美国优先,拜登上台后也没停手,继续在贸易、科技上卡中国脖子。
文章作者分析,只有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真赶上美国,那才算新世界格局正式拉开帷幕,美国霸权结束,中国时代开始。这话听着多讽刺,西方安全居然要靠中国相对穷来垫底?
文章问得尖锐:中国的相对贫困,真是21世纪西方安全架构的前提吗?白宫好像就是这么想的。要是答案是肯定的,下个问题是西方能不能长久不让中国人过上他们那样的日子?这不光是经济问题,还牵扯伦理道德。
这让我想起奥巴马早年的话,2010年4月,他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聊气候变化时,说如果十多亿中国人过上跟美国澳大利亚人一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灾难,地球扛不住。原话是:“如果超过十亿中国人像现在的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那样生活,我们所有人都会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他当时强调中国得在减排上多出力,但这话听起来,总觉得有股子双标味。美国人口才全球5%,却耗掉25%的能源,中国人就不能追求更好生活?奥巴马那采访是针对气候议题,但被很多人解读成西方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能抵触。采访后,这话在网上传开,尤其在中国网民圈,很多人觉得这是赤裸裸的打压心态。
德国之声这篇文章一发,推特上好多中文账号转发讨论。2021年9月14日,观察者网推了条,说德国《焦点》周刊分析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心态错误。
另一账号也分享,说德媒道出西方心声,中国要是只造玩具衣服就好了,那对大家都好。还有人评论,这不就是西方骨子里的优越感吗?他们怀念过去,中国生产低端货,西方卖高科技,财富往他们那边流。
中国现在搞高铁、5G、电动车,他们就坐不住了。文章里没明说,但暗示西方想通过技术封锁来维持差距,比如限制芯片出口、禁售高端设备。
说起这个,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变化挺明显的。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忙着反恐,中东成了焦点,中国抓住机会埋头发展。奥地利《维也纳报》有篇评论,说北京利用了那个战略机遇期,华盛顿晚了好几年才把中国当竞争对手。
2001年时,中国领导层内部还争论,美国进阿富汗是不是要包围中国,但最后决定改善对美关系,争取在伊朗、苏丹能源投资上有话语权,还希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
结果,美国确实把精力放中东,中国得了20年左右的和平发展期。直到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才正式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表面还行,但他那话暴露了潜在担忧。2009年他访华,在上海跟年轻人对话,说中美要合作,但私下里,美国已经在科技领域设限。2011年,他去澳大利亚议会演讲,说美国是太平洋大国,会长久待着,那时候就宣布派海军陆战队到澳大利亚北部训练,明显针对亚太平衡。
2012年,美国推亚太再平衡战略,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围堵中国意味浓。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里,也提过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说中国经济腾飞对全球是机遇,但也挑战现有秩序。
德国之声这篇转发的焦点周刊评论,核心就是戳破这个伪装。西方繁荣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上,中国打破这个模式,他们就急眼。
美国从2018年起搞贸易战,加关税,禁华为5G,2022年又通过芯片法案,限制对华出口先进半导体。
欧洲跟进,德国默克尔时代还算理性,但朔尔茨上台后,也加强审查中国投资。澳大利亚更狠,2021年撕毁法国潜艇合同,转跟美英搞AUKUS,针对中国南海。
网上的反应热烈,有人说德国之声终于说实话,不再藏着掖着。推特上一个账号说,这篇文章是给中国送炮弹,帮着宣传西方真实想法。还有人嘲讽精神美国人,看不惯西方媒体说实话,就说被中国渗透。
确实,西方媒体平时炒人权、环保、台湾、新疆,骨子里还是怕中国富起来,分他们的蛋糕。沙特人权差,美国还当盟友;美国自己弗洛伊德事件、德州反堕胎法,也没见自省。意识形态只是借口,核心是国家实力竞争。
总之,这个事件提醒大家,国际关系底层是利益博弈。德国之声转这文,或许是欧洲人想平衡,不想全跟美国走。
德国企业在中国赚大钱,默克尔退休后还说对华要理性。澳大利亚呢,跟美国紧,经济却靠中国铁矿出口,2023年关系缓和后,贸易回暖。可见,打压不是长久之计。
来源:册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