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机器人对决激战正酣!中国移动将是一张“王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2 02:23 1

摘要:十年内马斯克必须让特斯拉市值从1.5万亿美元飙升至8.5万亿美元,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100万台人形机器人,100万辆全自动驾驶“机器出租车”投入商用,并实现4000亿美元核心利润。

1万亿美元薪酬是什么概念?按当前的汇率算,折合人民币约7.12万亿元,相当于两个深圳2024年(3.68万亿元)GDP总量,2.6个苹果公司的年营收。

当地时间11月6日,美国特斯拉CEO马斯克用一场股东投票,把这个天文数字变成了自己的“业绩KPI”,一份为期10年的薪酬计划,以超75%的支持率通过。

不过,未来十年,马斯克必须完成12项运营目标,才能如约拿到这份“天价薪酬”。

没人比马斯克更懂“用未来下注”。这份被外界称为“宇宙第一”的薪酬计划,给这位世界首富设定了12道关卡,每一道都与AI机器人产业深度绑定。

十年内马斯克必须让特斯拉市值从1.5万亿美元飙升至8.5万亿美元,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100万台人形机器人100万辆全自动驾驶“机器出租车”投入商用,并实现4000亿美元核心利润。

而这份万亿豪赌的核心,则直指AI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在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透露,Optimus人形机器人3.0版本将于明年投入量产,首条生产线位于加州弗里蒙特工厂,设计年产能为100万台,随后扩充至1000万台。

他更大胆预测,未来机器人年产量可能达到惊人的1亿台,甚至是10亿台。也就是说,未来地球上每个人类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远超过人类。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也进入冲刺阶段。为支撑这些野心,特斯拉还在开发第五代、第六代AI芯片,计划建造月产10万片晶圆的巨型工厂,意图打造贯通软件-硬件-芯片制造的全产业链。

由此可见,马斯克的万亿豪赌,其实是想押注AI机器人,拿下未来产业竞争的主动权。而在太平洋彼岸,国内的科技巨头们早已嗅到战场硝烟,中国移动便是其中最亮眼的“玩家”之一。

今年年初,中国移动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旨在积极推进机器人领域布局,着力推进具身智能在泛家庭场景应用。

中国移动也曾表示“未来,机器人的数量一定是十亿台、百亿台量级的。在应用上,部分场景在一年至两年内就会陆续落地试运营。”这想法与马斯克的AI机器人战略不谋而合。

当前,中国移动的机器人战略从养老场景切入。他们计划在年内先推动轮式机器人进入合作的试点养老院。这些轮式机器人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它们能够与人进行语言交互,拨打视频电话,播放节目、拍摄视频,还能感受到人的触摸并回应。

在机器人技术的核心领域,VLA大模型是具身智能领域最热门的技术方向,也是决定未来机器人能否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关键技术。

中国移动是业内首家自研VLA模型推理框架并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未来该推理框架也将面向整个行业开源。其首创的能够实现实时协同的VLA模型推理框架,提升了VLA大模型的全方位泛化操作能力,填补了行业空白。

未来以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为“神经中枢”的硅基生命,即将迎来群体性涌现,以AI机器人为代表的硅基生命已成为中国移动未来战略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这些在实际使用中采集的数据,任何模型都如同在真空中训练,无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游刃有余。中国移动在AI训练数据与算力的双重优势,为AI机器人“极简设计+快速规模化”提供了核心支撑。

数据层面,其手握10.09亿移动用户、3.29亿宽带用户及超38亿物联网连接的海量场景入口,极简机器人快速推向市场后,能在家庭、工业、服务等场景实时采集真实交互数据。

“十四五”以来,中国移动成功打造数万卡智算集群、数万亿Tokens高质量数据集和万亿参数AI大模型,致力于打造 “规模化落地-数据回流-模型优化”的闭环,而海量数据正是AI领先的核心前提。

算力方面,中国移动已建成13个智算中心节点与超万卡智算集群,全国产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万卡集群长周期稳运行能力达行业领先水平。

强大算力既能支撑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又能缩短机器人模型迭代周期,让极简机器人在市场使用中快速进化,彻底摆脱“无数据难领先”的行业困境,为规模化落地与智能升级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中国移动升级“AI+”行动计划,深化AI“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角色定位,发布“AI+”生态联盟,对中国移动而言,布局机器人产业不仅是新业绩增长曲线的延伸,还承载着这家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商向全球最大机器人运营商的目标跃迁的宏大战略雄心。

中美在AI机器人赛道的豪赌,本质是科技话语权的争夺。AI这条路中国移动必须走,因为AI机器人已经成为新的产业风口。

中国移动的机器人布局,仅家庭服务、工业巡检两个场景,市场规模就有望突破千亿。更重要的是,AI机器人能带动芯片、传感器、算法等全产业链升级,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AI这条路也必须走好。中国移动面临的挑战并不小,通用算力过剩与智能算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AI商业化回报周期长,还有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的竞争。

但从目前进展来看,中国移动走的差异化路线也不错,不做单一机器人产品,而是集中力量干大事,打造“算力+网络+模型+机器人+场景”的全生态,这种模式既发挥了自身优势,又避开了与纯硬件厂商的直接竞争。

从“通信巨头”到“机器人运营商”,这场转型就像破茧成蝶,过程必然伴随着挑战,但方向明确、底气十足。

这场决定未来的AI竞赛,已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国家战略的较量。手握全球最大通信网络、海量用户数据及强大算力布局的中国移动,正从传统运营商蜕变为AI生态的构建者。它既是传统产业的连接者,更是智能未来的奠基人。这张“王牌”能否打出预期效果,或将关系到中国在这场高科技对决中的主动权。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