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和几位经销商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生意难做,想自己开超市”的念头,几乎成了行业里的‘口头禅’。尤其是面对大商超压账期、扣费用、结款难等问题,不少经销商觉得:“与其给别人供货‘打工’,不如自己开超市‘当老板’。”
最近和几位经销商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生意难做,想自己开超市”的念头,几乎成了行业里的‘口头禅’。尤其是面对大商超压账期、扣费用、结款难等问题,不少经销商觉得:“与其给别人供货‘打工’,不如自己开超市‘当老板’。”
但现实很骨感——“想开超市”和“能开好超市”,中间隔着的不仅是资金门槛,更是一整套商业逻辑的颠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经销商(代理商)不建议轻易转行开超市?那些“看似美好”的背后,藏着哪些“致命坑”?
经销商做供货,核心赚的是“差价”:品牌方给政策,终端要销量,只要货能卖出去,资金周转起来,利润虽薄但风险可控。
但超市的“利润逻辑”完全不同——它赚的不是“卖货的钱”,而是“系统的钱”。
大商超的常规操作是什么?“表面2个月账期,实际拖到4个月甚至更久”。比如1 - 2月的货款,拖到4月才对账,遇到特价活动还要“冲红重算”,相当于账期再延长。更狠的是,超市收了你一批货,卖不出去就“退货”,但你的货款已经被压了3个月——资金一年最多转2 - 3次,而经销商正常周转至少4 - 6次。
一位河南经销商算过账:“给商超供货,4个月的账期相当于4个点利润直接蒸发,再加上前台毛利、后台返利和税收,最后大概率是亏本的。”
超市不会明说“我不靠卖货赚钱”,但它会用“各种费用”让你“主动让利”:进店费、条码费、新品促销费、活动费、解码费、地推费……。有些超市甚至签“年框合同”——不管你这年生意好坏,费用先交了再说。
更扎心的是,一线品牌利润本就薄(价格透明),加价率根本不够覆盖超市费用。一位代理知名饮料的经销商吐槽:“给商超供货,卖100元的货,30%被费用吃掉,20%被账期压住,最后只剩50%利润,还不够覆盖物流和人力成本。”
即便熬过了账期和费用,还有更糟心的——“结款难”和“超市跑路”。有的超市采购离职后,新采购不认旧账;有的超市明明签了合同,最后以“各种理由”拖欠货款;更有甚者,收完一批货,一周内直接关门跑路(比如安徽某地级市去年几十家超市关停)。
“打官司?成本更高!”一位经历过诉讼的经销商说:“法院判你赢了,超市继续上诉,期间你的账户被冻结,信用卡不能用,经营彻底瘫痪。”
经销商觉得自己“有货源、有客户、懂终端”,开超市应该是“降维打击”。但现实是:超市的运营复杂度,远超经销商的想象。
经销商的核心能力是“渠道拓展”和“客情维护”(比如搞定超市采购、维护终端网点),但超市的核心能力是“商品管理”“供应链效率”“门店运营”“用户运营”的综合能力。
说到一个典型案例:广东肇庆一位经销商代理56个大品牌,积累了8位数资金,信心满满开了两家中型超市。结果呢?因为不懂超市的陈列规则、促销节奏、库存周转,几个月内超市亏损倒闭,连带着原来的代理品牌也被厂家收回——业务员被抽调去管超市,原来的经销生意也黄了。
超市的SKU动辄上万个,从生鲜到日杂,从快消到家电,每一类商品都需要专业的供应链支持。但经销商通常只擅长某一品类(比如只做饮料、只做调味品),突然要管理全品类,要么供应链成本极高(小批量采购价格没优势),要么库存积压(滞销品占资金)。
“经销商选择要‘合适’,大经销商代理品牌多难专注,小经销商实力弱扛不住超市压款和运营要求——开超市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稳。”
经销商往往觉得:“我在本地做了十几年生意,客户资源多,开超市肯定有优势。”但现实是:本地市场的竞争,远比你想象的残酷。
现在的零售市场是什么格局?一线城市有沃尔玛、山姆、盒马,二线城市有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下沉市场有本地龙头超市(比如河南的胖东来、山东的家家悦)。这些玩家要么有供应链规模优势,要么有品牌心智占领,新开的社区超市如果没有差异化定位,很容易沦为“炮灰”。
20年前经销商转型做零售(比如便利店)成功的案例极少,因为“超市的竞争维度(价格、服务、体验)和经销商的供货逻辑完全不同”。
现在的消费者要的不是“大而全”,而是“近而精”“快而好”。社区超市如果不能提供“生鲜新鲜”“价格实惠”“服务贴心”(比如代收快递、送货上门),单纯靠“货架摆满”已经吸引不了客流。而经销商转型的超市,往往延续“批发思维”(追求高毛利、低频次),反而违背了零售的本质。
当然,我们不是说经销商“绝对不能”开超市,而是提醒:转型需要谨慎,更需要在原有优势上“做加法”,而不是“换赛道”。
如果真想切入零售端,可以先从“社区团购”“便利店”“零食专卖店”等轻模式开始,用现有的供应链资源做支撑,逐步积累零售运营经验。
比如做“本地特色生鲜超市”(主打产地直供)、“老年友好型超市”(聚焦银发群体需求)、“母婴专业超市”(围绕母婴家庭场景),用细分市场避开和大商超的正面竞争。
如果决定开超市,务必提前学习:商品陈列、库存周转、用户运营、数字化工具(比如用ERP管库存、用小程序做会员)。甚至可以考虑“和成熟零售品牌合作”(比如加盟头部便利店),借力成熟的运营体系。
开超市不是“逃避压力的避风港”,而是“更高难度的竞技场”。经销商的优势在于“供应链资源和本地客情”,但劣势在于“零售运营经验和抗风险能力”。
与其盲目跟风开超市,不如先想清楚:
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能否解决超市的核心痛点(比如供应链效率、用户体验)?
我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团队扛住前期的亏损?
记住:商业的本质是“用对的方式解决对的问题”。经销商的转型之路,或许不在“换赛道”,而在“用零售的思维升级供货模式”——比如优化服务(帮终端做动销)、缩短账期(增强客户粘性)、强化供应链(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商品)。
毕竟,活下来的从来不是“转行最快的人”,而是“把本职做到极致,并持续进化的人”。
(本文案例参考行业真实调研,数据来自公开资料,具体决策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互动话题:你身边有经销商转型开超市的案例吗?成功还是失败?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职场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