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演员郑国霖:从景区NPC跨界“渔老大”!谋副业“养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19:02 1

摘要:“49岁还在景区扮皇帝,转头却去卖带鱼,这操作到底算落魄还是算清醒?”——刷到这条消息的人,十秒之内就会点进来,因为心里那点小算盘已经噼啪作响:连演过李世民的人都得另谋出路,自己那份随时可能蒸发的工作,还能扛多久?

“49岁还在景区扮皇帝,转头却去卖带鱼,这操作到底算落魄还是算清醒?”——刷到这条消息的人,十秒之内就会点进来,因为心里那点小算盘已经噼啪作响:连演过李世民的人都得另谋出路,自己那份随时可能蒸发的工作,还能扛多久?

郑国霖的最近两条热搜,一条是“横店顶流NPC”,一条是“舟山带鱼大王”。把这两张图拼在一起,违和感拉满:上午还在龙袍里被游客围着合影,下午就套上羽绒服钻进冷库,手指沾满冰碴扒拉带鱼段。没人替他尴尬,反而评论区一片“懂了懂了”,毕竟影视寒冬不是新闻,是身边事——组讯越来越少,片酬腰斩再腰斩,账期拖到第二年,连横店的盒饭都从三荤一素改成两荤两素。演员群里每天飘着的不是剧本,而是“今天谁有活”。

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郑国霖把“过渡”干成了“落地”。别人搞副业是玩票,他直接承包整条产线,连锁鲜技术都自己盯。舟山带鱼出了名的“三小一厚”,个头小、头小、眼小,却肉厚油润,过去只能在码头蹲守,才能抢到货真价实的一箱。现在他把码头搬进手机,价格砍了15%,还能扫码溯源,等于把“怕买到假货”的焦虑一次性打包解决。消费者买账,不是因为他演过皇帝,而是发现“这哥们真的在冷库熬夜”,口碑比任何明星滤镜都硬。

更细的细节藏在评论区。有人晒图:收到的带鱼段切口平整,鱼鳞完整,塑料袋里没一点血水。底下老舟山人回复:“正宗,我奶奶看了都说像小时候吃的。”一句话,把“明星带货”那层浮华撕掉,露出最朴素的逻辑——东西好,就能活下去。郑国霖没喊“家人们”,也没上链接倒计时,就是把品控做到了奶奶都点头,销量反而稳得吓人。对同行来说,这比任何转型演讲都扎心:观众可以不买账你的演技,但一定买账一条不腥的带鱼。

再往深扒,会发现他的路径其实可复制。影视行业最大的资产不是脸,是信任感。观众信了你塑造的角色,就愿意信你推荐的带鱼。关键在“别糊弄”。他真去码头,真进工厂,真把12小时景区NPC的敬业劲儿搬到冷库,于是“郑国霖优选”五个字就有了重量。反观某些明星,直播翻车不是因为产品烂,而是被扒出“连样品都没拆过”。信任账户一旦透支,再红的脸也救不回来。

当然,也有人酸:“老了,没戏拍,只能卖鱼。”郑国霖在采访里回得干脆:“50岁正是闯的年纪。”一句话把退路堵死。横店的日头照样毒,游客依旧吵,他还能在龙袍里站得笔直;晚上的舟山码头更冷,他也能蹲在箱子上跟渔民对数。两种极端场景来回切换,身体累,心里反而踏实——收入结构变了,不再指望哪部戏突然爆火,而是每天多卖一箱鱼,账户就多一份进账。对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最现实的安全感:不把鸡蛋放在“等风来”的篮子里,而是把篮子拆成无数个,今天捡一个,明天捡一个,攒着攒着就成了一座小山。

有人算了笔账:一条带鱼段卖29块9,比超市便宜5块,他抽成10%,一箱20份,一晚直播能走两千箱。算下来,一场就是6万毛利,一个月只干10场,已经秒掉很多十八线演员全年片酬。数字不惊人,惊人的是“可持续”——带鱼年年有,信任年年在,不像片酬,说没就没。对屏幕外的打工人,这道算术题同样刺眼:副业不是“找个爱好”,而是把主业里被榨干的信任、技能、体力,重新打包成另一件别人愿意买单的东西。写PPT的,可以下班去做模板;跑销售的,可以夜里帮邻居卖水果;连站岗的保安,都能拍安防知识短视频。关键在肯不肯像郑国霖一样,真钻进冷库,把手冻得通红。

故事的最后,他也没喊口号。被问到“还会不会回横店当主角”,他笑:“有戏拍就拍,没戏拍就卖鱼,反正都能养活家。”听起来像躺平,其实是把主动权攥回自己手里。影视寒冬继续,组讯依旧稀少,但舟山码头多了一辆冷链车,贴着“郑国霖优选”五个字,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出发。车尾甩下一行白雾,像给所有焦虑的人留一句悄悄话:别怕,路不止一条,敢下车,就能上岸。

来源:洒脱饭团BA8W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