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苏丹西部的法希尔彻底变了天,曾经热闹的集市空无一人,熟悉的驼铃声再也听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断壁残垣和弥漫的绝望。
2025年10月,苏丹西部的法希尔彻底变了天,曾经热闹的集市空无一人,熟悉的驼铃声再也听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断壁残垣和弥漫的绝望。
这座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商队中心”的城市,在“快速支援部队”(RSF)18个月的围困和最终攻占后,彻底从达尔富尔的“粮仓”沦为了一片废墟。
没出事之前的法希尔,绝对是达尔富尔地区的“顶流”,它被肥沃的平原围着,靠季节性灌溉和水井种出小米、高粱,养着成群的牲畜。
每天清晨,集市里满是吆喝声,面粉厂的机器转个不停,驼队载着水果、花生,一路销往利比亚和埃及,就连周边的杰贝勒马拉、库图姆等地,都得靠它分销物资。
当时的法希尔,靠贸易和小作坊撑起了数千个家庭的生计,往来的商人、忙碌的农户、穿梭的驼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日常。
谁能想到,这样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会因为一场冲突,彻底失去往日的活力,它就像达尔富尔的心脏,曾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可这场战争,直接掐断了它的脉搏。
RSF一开始对法希尔的包围,看着像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后来才发现,这根本是一场针对平民的“经济绞杀”,他们把所有道路都封死,不仅断了贸易,连人道主义救援车队都进不来。
这种把经济当成武器的做法,比直接的炮火更残忍,它不是一下子夺走生命,而是慢慢耗光人的希望,2024年中期,国际危机组织就说这里的局势已经“灾难性”了。
食品价格一天一个价,一袋面粉、一升燃料,贵到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更要命的是货币贬值,3700苏丹镑才能换1美元,手里的钱几乎成了废纸。
当地人的日薪没怎么涨,就算有工作,也根本养活不了家人,很多家庭只能饿肚子,全靠偶尔能送到的援助勉强活着。
农民没法播种,地里全荒了,商人要么逃了,要么仓库被烧了,粮食储备很快就空了,本来以为封锁只是暂时的,可没想到,这一封就是一年半。
如此看来,RSF根本不是要占领一座城市,而是要彻底摧毁这里的生存根基,让平民不得不屈服。
2025年10月RSF攻占法希尔后,惨状更是不忍直视,平民被屠杀,市场被洗劫,医院被摧毁,光是沙特妇幼医院事件,就造成了数百人死亡。
医疗系统彻底瘫痪,就算受伤生病,也没人能治,更没人敢出门求医,可比起直接的炮火,饥饿才是更磨人的“杀手”,当地人说,他们正在遭受“双重杀戮,来自武器,也来自饥饿”。
这话一点不夸张,一捆柴薪的价格都高过普通人的日薪,粮食更是想都不敢想,2024年底,周边的难民营就已经出现了饥荒,扎姆扎姆难民营甚至达到了饥荒的最高等级。
无国界医生2025年中期评估说,苏丹至少有900万人需要紧急粮食援助,每月得要15万吨粮食,可在封锁之下,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援助车队要么被袭击,要么进不来,就算有少量物资送到,也可能被RSF控制,当成胁迫民众的工具。
很显然,这场战争里,平民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他们不仅要躲子弹,还要和饥饿抢时间。
法希尔的悲剧,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更暴露了冲突中“经济武器化”的可怕。
曾经连接利比亚、埃及的古老商道,现在彻底沉寂了,曾经养活达尔富尔的“粮仓”,现在只能靠救援勉强维持,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苏丹危机的残酷,也照出了国际社会的无奈。
国际社会不是没有反应,联合国发了报告,人道组织也在呼吁,但高层谈判一直没什么实质进展,援助资金缺口大,约束手段又不够,说白了,很多谴责都只是停留在口头。
看着法希尔的惨状,难免会想,国际社会的责任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事后的惋惜和谴责吗?更让人揪心的是,就算枪声有一天停了,法希尔还能重建吗。
贸易链断了,农业废了,基础设施毁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希望没了,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现在只能在静默中等待,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的救援,也等待一个关于未来的答案。
法希尔的故事,说到底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悲剧,它告诉我们,战争最可怕的,不只是摧毁建筑和生命,更是摧毁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对未来的希望。
昔日的“粮仓”变成废墟,曾经的商道归于沉寂,这样的悲剧,不该被遗忘,更不该再重演。
而关于“枪声停息后,生存根基能否重建”的追问,不仅是对苏丹的拷问,也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拷问。
来源:司马秘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