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部署,字里行间的使命召唤让深耕影视行业多年的我倍感振奋。全会提出的“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更是影视创作的根本遵循
转自:团结报
□ 刘 江
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部署,字里行间的使命召唤让深耕影视行业多年的我倍感振奋。全会提出的“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更是影视创作的根本遵循,为我们在光影世界中锚定方向、笃定前行提供了明确指引。
扎根文明沃土,让影像承载文化基因,是全会“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求的核心实践。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来都是文明脉络的生动载体,脱离文化根基的创作终将沦为无源之水。中华文明基因是作品扎根民族土壤的“根基”、规避内容同质化的“壁垒”、实现跨代际与跨地域传播的“桥梁”,脱离这一基因,作品必然陷入“悬浮空洞”“短期流量依赖”“叫好不叫座”或“流量过后即被遗忘”的困境,难以形成长效生命力。作为导演,我始终坚信,那些藏于典籍的智慧、融于血脉的信仰,通过具象化的影像叙事,深挖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可以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具备穿越时空的力量。
拥抱技术革新,让创新赋能价值传播,是响应全会“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我们在叙事与技术上双重突破。年轻观众已然成为影视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所以必然会倒逼创作舍弃说教式表达,转向“青春化”叙事。而这就是要求我们顺应观众体验升级需求、突破内容创作边界、适配行业发展节奏的必然选择。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让文化生命力得以延伸的桥梁。技术也并非“附加项”,而是能让作品从“能呈现”到“呈现好”、从“难落地”到“高效落地”的核心支撑。有太多的实践案例证明,只有技术创新与内容表达的双向赋能,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实现从“打动人心”到“凝聚人心”的跨越。
构建国际化叙事,让光影架起文明桥梁,是落实全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路径。具体方式比如:我们以“人类共通情感”为桥梁,用“在地化细节”讲好“全球性议题”,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再如,锚定共通情感内核:优先选择爱、勇气、抗争、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园的守护等无文化壁垒的情感主题。又如,搭建多元且平等的叙事视角:不搞“单一文化中心主义”,让不同国家、民族的角色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合理的行为逻辑。影视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找到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国故事的连接点。我相信只要扎根中国立场、传递人类共情,就能让世界读懂中国。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影视创作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作为文艺创作者,我们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未来,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在题材上挖掘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在技术上顺应时代传媒发展的趋势,在叙事上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视野的表达范式。以全会要求为罗盘,用心打磨作品,争取让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精神凝聚的纽带、文明对话的桥梁,用光影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让影像既成为时代的镜像,又成为凝聚精神的纽带,更成为传播文明的载体,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光影力量。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