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时分,常有朋友揉着肚子感叹 “今天又没胃口”,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没吃多少,肚子却总胀得难受,更有不少人早上醒来,眼皮和脚踝会莫名肿一圈 —— 这些看似寻常的不适,其实都可能是 “脾虚” 发出的信号。如今身边喊着 “脾虚” 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把原因归咎于熬夜
傍晚时分,常有朋友揉着肚子感叹 “今天又没胃口”,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没吃多少,肚子却总胀得难受,更有不少人早上醒来,眼皮和脚踝会莫名肿一圈 —— 这些看似寻常的不适,其实都可能是 “脾虚” 发出的信号。如今身边喊着 “脾虚” 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把原因归咎于熬夜,说 “熬一次夜,脾就伤一分”,这说法究竟有几分道理?脾虚的锅,真该全让熬夜来背吗?
其实,中医里早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的说法,就像《黄帝内经》中提到的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里的 “胃气”,很大程度上就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熬夜确实会耗伤人体的气血,而脾作为气血生成的 “加工厂”,长期熬夜会让它超负荷运转,时间久了难免 “力不从心”。但要说脾虚全是熬夜惹的祸,却也有些片面,生活中不少看似平常的习惯,对脾的伤害可能比熬夜更隐蔽。
先说说饮食上的 “贪凉” 习惯。夏天抱着冰西瓜、冰奶茶不撒手,冬天也总想吃点冰淇淋解解馋,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中医认为 “脾喜燥恶湿”,就像农民种庄稼,既怕干旱也怕洪涝,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最怕寒凉食物的 “侵袭”。吃进去的寒凉食物会像一层冰一样覆盖在脾胃上,让脾的运化能力慢慢减弱,时间长了,不仅会出现腹胀、腹泻,还可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让人总觉得没力气。或许有人会说 “我体质好,吃点凉的没事”,但就像温水煮青蛙,脾的损伤是慢慢积累的,等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经需要花更多时间调理了。
再看 “饮食不节”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习惯。这里的 “不节” 不只是暴饮暴食,还包括饥一顿饱一顿、吃饭时狼吞虎咽。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忙,早上来不及吃早餐,中午随便对付一口,晚上却又大鱼大肉吃到撑,这种不规律的饮食节奏,对脾来说无疑是 “折腾”。脾就像一个按时上下班的工人,到了饭点就会准备好运化食物,错过饭点会让它 “空转”,吃太饱又会让它 “超负荷”。而且吃饭时狼吞虎咽,会让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就进入脾胃,脾需要花费更多力气去消化,长期下来自然会 “疲惫不堪”。古人常说 “食不言,寝不语”,其实也是在提醒大家要好好吃饭,给脾胃足够的尊重。
还有一个伤脾的习惯,是 “思虑过度”。可能有人会疑惑 “想事情太多也会伤脾?”,中医里确实有 “思伤脾” 的说法。当人长时间处于焦虑、纠结的状态时,气血会更多地集中在大脑,脾胃的气血供应就会相对减少,运化功能也会随之减弱。就像学生考试前、上班族赶项目时,常常会觉得没胃口,这就是思虑影响脾功能的明显表现。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思虑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就给脾带来了负担。偶尔的情绪波动影响不大,但长期处于思虑状态,脾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伤害。
当然,熬夜对身体的影响确实不小,它会间接影响脾的功能,但我们不能把脾虚的原因都归结于熬夜。脾的健康就像维系一座房子的根基,需要我们从饮食、作息、情绪等多个方面去呵护。与其纠结 “到底哪个习惯最伤脾”,不如从现在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少吃点寒凉食物,尽量保持饮食规律,吃饭时细嚼慢咽,偶尔也让自己从繁忙的思绪中抽离出来。毕竟,脾的调理需要耐心,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只有持续的呵护,才能让脾保持良好的运化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 “能量”。
来源:中医针灸推王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