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小到大总得第一,考上北师大、读了清华博士,那时觉得自己还算优秀,从没想过以后会去当一个中学老师。”回忆起求学时光,和渊笑着说起曾经的“骄傲”——从山西太谷的小城走出,她循着“好学生”的轨迹一路向前:北师大生物系本科期间,她拼命学习,大三就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人大附中的实验室里,
曾有本被翻得边角微卷的笔记本——
56页纸,
工工整整记录着每一次实验的
步骤、数据和感悟,
最后一页写着:
“ 我终于确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终于看清了自己想要怎么走。”
这本笔记的主人,
是和渊带过的学生,
后来以高分
考入上海交大生物学专业;
而这份“青春答案”的背后,
离不开和渊 。
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
到人大附中苏州学校副校长;
从追寻科研真理的研究者,
到扎根基础教育、
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 “引路人”,
和渊用十年时间,
走出了一条
属于自己的 “反常规” 成长路,
也成为海淀青年中
“择己所爱、成己所长” 的生动榜样。
01
一场顿悟:
从“追着优秀跑”到“找到自己的路”
“从小到大总得第一,考上北师大、读了清华博士,那时觉得自己还算优秀,从没想过以后会去当一个中学老师。”回忆起求学时光,和渊笑着说起曾经的“骄傲”——从山西太谷的小城走出,她循着“好学生”的轨迹一路向前:北师大生物系本科期间,她拼命学习,大三就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资格;一次清华讲座后,她被科研的魅力打动,成为结构生物学中心的一员,从大四起就泡在实验室,悄悄憧憬“成为科学家”。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博士第三年,父亲突发脑梗,她刚处理完家庭事务返校,就接到老师的电话:哈佛大学团队已在《Nature》发表了与她研究课题相近的文章。三年心血付诸东流,和渊第一次陷入迷茫:“我一直跟着别人定义的‘好’走,可我真正想要什么?”
那段混沌的日子里,她读尼采、萨特思考“人为何而活”,啃量子力学、神经科学探索世界的本质,也加入了清华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当第一次听到“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的职业选择模型时,她突然被击中:“如果我在中学时就知道如何提升自我认知,是不是就能更快找到自己?”
这份顿悟,让她心底的教师梦逐渐清晰:“我希望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过的事、看过的远方,能指引我的学生走好通往未来的路。”2014年博士毕业,和渊拒绝了科研院所的邀请,走进人大附中的课堂。面对“大材小用”“资源错配”的声音,她笃定回应:“在教学中,尤其需要拨开表象探究底层逻辑的能力,而这正是我在硕博期间接受的训练。”
02
一堂好课:
让科学有温度,让思维能“生长”
“大家看,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是它能飞起来的关键;故宫的梁与柱用榫卯连接,所以能屹立千年;一个组织层级清晰,才能高效运作——这些和细胞的结构功能原理,其实是相通的。”在和渊的生物课上,抽象的“结构功能观”从不只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融入生活场景的生动解读。
她始终认为,中学教育的核心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而是培养能终身受益的学科思维。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要建立的不仅是“结构功能观”,还有“物质能量观”“稳态平衡观”“进化适应观”——“毕业后没人会考查呼吸作用的细节,但这些思维能帮他们理解世界:小到安装灯泡判断螺纹走向,大到管理组织优化结构,都是‘结构决定功能’的体现。”
为了让科学“活”起来,她把科学家的真实故事搬进课堂:讲科研时,会说起同行角逐的激烈、沉寂坚持的不易;分析题目时,会还原实验的完整思路。在讲解海淀区高三“研究asRNA功能”大题时,她带着学生逐句梳理题干,把20分钟的讲解变成一场“科研叙事”:“没有asRNA时,mRNA产生慢,蛋白质就少;当细胞需要更多蛋白质,asRNA就会大量产生,维持细胞稳态——这就是生命的智慧。”
她还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发现很多学生陷入“低水平重复”,她把诺尔·迪奇的“学习区理论”带进课堂:“舒适区里重复已知,只会让人乏味;恐慌区里挑战太难,容易挫败;只有在‘85%熟悉+15%新知’的学习区,才能高效进步。”她会刻意保持15%的“知识意外率”,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布置作业:“按时间节点复习,知识回忆率能从10%回升到70%~80%”;引入“费曼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教别人”加深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们发现:“原来学习不用‘内卷’,找对方法比硬拼时间更重要。”
03
一份坚守:
跨越山海,让教育公平落地
“四川凉山州雷波中学,第一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本科一批次实现‘零的突破’……”翻开和渊的帮扶笔记,这些数据格外醒目。从2019年起,作为教育部高三教育共同体生物专家组成员,她每周都会为山西、四川、内蒙、新疆等近百个县的教师做同步教研:直播拆解高考重难点,录制实验教学视频,甚至把人大附中的校本课程资源打包分享。
有次凉山的老师问她:“怎么把‘稳态平衡观’讲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她立刻设计了“糖水浓度调节”的生活化案例:“当糖水太浓,就加水稀释;太淡就加糖——细胞维持稳态,和这个道理一样。”这样的“接地气”讲解,让很多县域教师豁然开朗:“原来高深的科研思维,也能变成学生能懂的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高级辅导员,她还承担了全国科技教师的培训任务。曾有500多名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教师听她讲课,其中一半是新疆的老师。“有位新疆老师说,听完课才知道,中学也能做‘真科研’。”这句话让和渊更加坚定:“教育公平不是‘均分资源’,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优质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里,她还是青年教师的“引路人”。指导十一学校的王爱丽、人大附中的王一苇等老师备课,帮他们打磨《遗传与进化》的空中课堂;开放自己的课堂,和年轻教师探讨“怎么把脑机接口、AI这些前沿知识讲给中学生”。2017-2020年担任年级领导小组副组长时,她还主导制定了北京课改后的走班方案,用数字化管理实现“62.8%学生不用走班,仅2.3%学生需三科走班”,学生和家长满意度极高,也让学校在新高考中收获近200人考入清北的佳绩。
04
一种力量:
做“不被定义”的海淀青年
如今的和渊,有着多重身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全国十三五规划基金课题主持人、《生物学通报》编委,著有《生物学观念和方法例谈》《成为学习高手》等书,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动态的选择。”她笑着说,曾为了学生的“细菌实验”,大年三十泡在实验室;也会在孩子发烧时,立刻放下工作回家照顾。
作为海淀青联委员,她常对青年说:“不要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框住,要想真正安身立命,必须建立一套稳定的自我系统,不能始终活在别人的系统里。”她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放弃科研赛道,却用科研思维革新中学教育;扎根课堂十年,却把影响力延伸到全国——她所倡导的“T型人才”,正是“有专业深度,更有思维广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