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域 看发展】镇原:老手艺变新产业 非遗创新助发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1 00:04 1

摘要:近年来,镇原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产业化发展、活态化传承”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非遗从传统技艺向特色产业转型,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

近年来,镇原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产业化发展、活态化传承”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非遗从传统技艺向特色产业转型,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

镇原县深耕“非遗 + 时尚 + 科技 + 国际”融合路径,创新推出的“剪云裳”系列服饰,首秀便创下全网浏览量破 140 亿次、总浏览量超 300 亿人次的热度,随后亮相西安、深圳、上海等38座城市,现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切入婚庆礼服领域,带动剪纸传习所订单络绎不绝。在香包刺绣领域,镇原县重点扶持甘肃高原妈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数字化设计系统与标准化生产流水线,让传统手工针法与现代工艺“牵手”。今年 5 月,“高原妈妈” 国际艺术馆在杭州落地,搭建起集展示、推介、销售于一体的高端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刺绣旅游纪念品、家居装饰品推向全国 28 个省份,更出口日本、泰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年销售额突破 800万元。今 年 6 月,镇原非遗再添国际“名片”,剪纸传承人马路赴美国华盛顿参与“世界使馆开放日”活动,现场创作的“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十二生肖”等主题剪纸,被美国驻华大使馆收藏,让镇原非遗的国际知名度再上新台阶。据悉,近日县文化馆“剪云裳”团队将赴德国、法国等国家开展艺术交流和宣传推介,镇原非遗文化将登上欧洲国家舞台。

以景区为载体,镇原县推动非遗元素场景化落地,将非遗展示、丝路研学、民俗体验等内容嵌入景区业态,实现文旅资源 “双向赋能”。今年年端午期间,景区推出的非遗研学、快闪表演、美食品鉴等十多个项目,吸引游客量同比增长105%,实现文旅“流量”向发展“增量”的转化。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镇原县精心设计“民俗文化游”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拍摄《祁秀梅大师》非遗主题纪录片,编撰《庆阳剪纸作品集》《庆阳剪纸艺术》等典籍,让非遗成为连接文化与旅游的“核心纽带”,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非遗魅力,在体验中传承文化记忆。

在品牌培育方面,镇原县重点培育多个集群品牌,建成2个县级农文旅产品购销体验中心,扶持 10 家民俗文化龙头企业,以“龙头带集群” 辐射全县民俗文化产业快速成长;创新“工厂 + 农户”产销对接模式,布局 25 个刺绣工作站,通过“信息摸排 + 订单推送”机制,让乡村妇女足不出户就能承接海内外订单,人均月收入达3000 元,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收”。同时,镇原县深挖 “秦诏版”“潜夫论”等本土文化 IP,研发书签、刺绣、镇尺等 30 余种文创产品,借助直播带货风口,年销售民俗艺术品近千万元,让非遗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镇原县将非遗研培体验作为传承重点,通过“专业培训 + 校园普及 + 基地传习”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今年共举办剪纸培训班 23期、刺绣培训班36期,培训非遗从业者 300 余人;以21家非遗传习所和4 家非遗工坊为固定基地,常态化培训学员80余人,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同时组织马路、李雪莲、张荣娟等 10 多位非遗传承人,深入镇原及周边县区开展“非遗进校园” 活动。

来源:镇原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