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漳河南大堤的晨光里,听邓台小镇的广播轻轻流淌着《但愿人长久》,那句"千里共婵娟"的吟唱,恰似两岸同胞跨越海峡的心声共鸣。从《开罗宣言》的法理昭告到《波茨坦公告》的庄严重申,从1945年台湾光复的历史时刻到今日两岸的紧密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大唐林州热电公司龚朝军
站在漳河南大堤的晨光里,听邓台小镇的广播轻轻流淌着《但愿人长久》,那句"千里共婵娟"的吟唱,恰似两岸同胞跨越海峡的心声共鸣。从《开罗宣言》的法理昭告到《波茨坦公告》的庄严重申,从1945年台湾光复的历史时刻到今日两岸的紧密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已是镌刻在历史经纬中的定论,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这份血脉相连的归属,从未因海峡的潮汐而褪色,反而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清晰。
一、历史法理:不容篡改的铁证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抵达台湾;隋朝时,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更加频繁;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正式对台湾地区行使管辖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波茨坦公告》重申这一原则。这些历史事实和国际法文件,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台湾的归属。
二、文化纽带:血脉相连的根脉
两岸的根脉,深植于共同的文化土壤。当台湾的妈祖信俗与福建的妈祖祭祀同频共振,当大陆的昆曲与台湾的梨园戏隔空唱和,当两岸学子共研《论语》《孟子》的微言大义,文化的基因早已将彼此紧密联结。就像邓台小镇的青砖黛瓦间,邓丽君的歌声既能飘过海峡,也能萦绕在大陆的街头巷尾——那温柔旋律里的乡愁与眷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的生动注脚。这种文化上的同源同宗,是"台独"分裂势力永远无法割裂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统一的深层力量。
三、经济融合:共同发展的福祉
两岸的福祉,系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从1978年不足5000万美元的贸易额,到2021年3283.4亿美元的经贸往来,7000多倍的增长背后,是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的铁证。大陆连续21年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为台湾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在融合发展示范区里实现人生理想。从台胞居住证的便利化办理到各项同等待遇政策的落实,从产业合作的深化到民生服务的衔接,每一步务实举措都在拉近心的距离,让两岸同胞真切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温暖。
四、国家实力:统一进程的底气
我们深知,统一之路或许会遭遇"台独"分裂势力的阻挠,或许会面临外部势力的干涉,但这些逆流终究挡不住历史的洪流。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是推进统一最坚实的底气——2021年大陆经济总量已是台湾的22.1倍,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既有效遏制了分裂行径,更为两岸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正如"十五五规划建议"所明确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维护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坚定行动。
五、民生期盼:和平统一的愿景
对两岸同胞而言,统一从来不是遥远的政治议题,而是关乎切身福祉的民生期盼。统一之后,台湾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突破经济瓶颈,共享国家发展红利;台湾同胞的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既能保留自身生活方式,更能在国际上共享大国尊严与民族荣耀;远离战争风险的安宁生活,财政用之于民的民生改善,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正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法理的必然,更是民心所向、大义所在。当海峡两岸的风终将吹聚一处,当失散的骨肉终将相拥团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写下九州一统的壮丽篇章。这期盼,藏在每一首共唱的歌谣里,融在每一次跨越海峡的牵手间,更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底——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大院子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