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栈线下店藏套路!十几元引我到店,反手把我圈进私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0:05 1

摘要:以前只在网上买过他家花胶,没想到居然开了线下店,还搞了个新人尝鲜价,十几二十块钱一杯,我想着试试不亏,就买了券找过去了。

前阵子逛商场走累了,想找杯没那么多“科技与狠活”的喝的,翻大众点评时刷到了官栈。

以前只在网上买过他家花胶,没想到居然开了线下店,还搞了个新人尝鲜价,十几二十块钱一杯,我想着试试不亏,就买了券找过去了。

到店才发现,这地方跟普通饮品店不一样,更像个产品展厅,店员说已经开了一年多。

我刚坐下,店员就说要先注册小程序核销券,还顺手送了个体验装,里面居然有好几块大花胶,用料是真实在。

我这运营职业病当场就犯了,一边吃一边琢磨:这十几块钱根本不是卖花胶的钱,是官栈设的“引流钩子”。

你想啊,滋补品本来是低频消费,谁天天买花胶?但官栈选在商场里,周围全是高质量人群,再靠抖音、大众点评投流,把“想滋补的人”从“想喝奶茶的人”里筛出来。

我老婆当时也在,她正好在孕期,属于官栈的精准用户。

这种投流比瞎打广告管用多了,再加上十几块钱的价格,比喝杯咖啡还便宜,试错门槛低到几乎没有,换谁都愿意试一下。

到店后的流程也设计得特丝滑:先让你注册小程序,把用户信息绑定了;再给你体验装,让你觉得“值回票价”,建立信任;店员全程没一句硬销的话,就跟你聊花胶怎么吃、适合什么体质,等你吃得差不多了,才说“加个企业微信吧,后续有优惠和产品介绍会发你”。

我当时就觉得,这加微信的时机选得妙啊!刚尝完觉得好吃,信任度最高的时候,根本没理由拒绝。

后来才反应过来,官栈这一套下来,不是在“拉流量”,是在“筛用户”,愿意主动搜滋补品、到店体验、还愿意加企微的,大概率是有长期滋补需求的,不是来蹭一杯便宜喝的。

本来想觉得官栈这操作够精细了,直到我想起其他品牌的“线下加私域”玩法,才发现官栈还差了点意思。

就说泡泡玛特吧,人家线下店不光卖盲盒,还搞展示墙、打卡点,让你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等于免费帮它传播。

进了社群之后,天天跟你聊新IP、抽隐藏款,你买的不只是盲盒,是“潮玩爱好者”的身份。

我有个朋友就天天泡在泡泡玛特社群里,复购率高得吓人。

还有蔚来,线下NIOHouse根本不像卖车的地方,更像个高端俱乐部。

他们不叫“售后客服”,叫“用户伙伴”,经常组织亲子活动、旅行、讲座,跟车没关系的活动也一大堆。

你买了蔚来的车,等于进了一个生活圈子,后续转介绍、复购自然就来了。

完美日记早期也靠线下店圈私域,进店就给你免费试妆、教你化彩妆,完了说“加个微信吧,后续有教程和优惠”。

你加了之后,它天天在朋友圈发小程序链接、直播预告,慢慢就被种草买正装了。

对比下来,官栈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它想做“展厅”又想做“堂食”,结果两头没顾好。

店里座位少得可怜,要是来几个人根本坐不下;我坐在那吃的时候,店员就在旁边整理产品,总觉得有人盯着,吃得特别不自在。

后来跟老婆聊,她说“感觉不像来喝东西的,像来参加产品演示会”。

官栈要是只想做展厅,就别搞堂食;要是想做堂食,就把环境弄得休闲点,别让用户有压迫感。

场景没对齐,体验感自然上不去。

虽然官栈的引流和私域沉淀做得不错,但想把这些体验用户变成高客单客户,还有三个坑得填。

第一个是体验压迫感。

我建议官栈把店里好好分个区,展示产品的归展示区,吃饭的归体验区,用个隔断或者绿植隔开,让用户坐得舒服点。

店员介绍完产品就别一直待在旁边了,给人家点自主空间,不然谁还敢再来?

第二个是转化断层。

官栈的正装花胶一瓶快70块,月卡好几千,跟十几块钱的体验品差太远了。

用户就算觉得好吃,也不敢当场买大的。

我觉得可以加个中间价位的产品,比如百元内的三日体验装、小罐即时花胶,让用户体验完能顺手买一套回家,慢慢培养消费习惯。

第三个是私域没给价值。

我加了官栈企微之后,就收到过两条优惠信息,没别的内容。

其实完全可以发点有用的,比如给孕产用户发《孕期花胶食用指南》,告诉人家几周吃合适、怎么搭配食谱;给普通用户发《秋冬滋补食谱》,先让人家觉得你专业,建立信任了再推产品,比硬发优惠管用多了。

官栈这套“本地生活引流加线下体验加私域沉淀”的模式,对高客单、低频的滋补品行业来说,已经算找对方向了。

但做运营就像搭积木,光有框架不行,还得把细节磨好。

对其他实体品牌来说,官栈的启发也很明显:别把线下店只当成卖货的柜台,要当成“攒信任的地方”和“圈高价值用户的入口”。

现在产品都差不多,拼的就是谁能跟用户走得更近,而“线下体验加私域运营”,就是最好的抓手。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