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史不如读墓志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3:44 1

摘要:“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难读”、“难别择”、“无感触”,梁启超先生曾对中国史学如此抨击。姑妄言之,读二十四史不如读墓志铭,何以故?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难读”、“难别择”、“无感触”,梁启超先生曾对中国史学如此抨击。姑妄言之,读二十四史不如读墓志铭,何以故?

二十四史由胜利者所书,是成王败寇的相斫,是为尊者讳的删述,多浪花淘尽的风流人物,却罕有静水流深的芸芸众生。宏观叙事下的个体命运受到具体何种影响不得而知。比如,我们在正史中看不到一场金戈铁马的战争对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宗族、一个小家庭意真正意味着什么。

而人性有一个基本特点:我们对具体、可感知的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共情,远胜于对抽象数字或群体的关注。我们天生是关怀具体个人的动物,而非关怀抽象概念。

墓志铭则恰好能提供正史所遮蔽或忽视的微观视角、个体情感与历史细节,一言以蔽之,可补正史之阙。二十四史首重人物传记,墓志铭同样属于人物传记,不过志主的身份更为多元——精英圈之外的各色人物,如和尚道士、女尼女冠、衙门小吏、乡绅居士、商人、宫女、妾婢、乳母甚至幼童等都会被录入墓志,这些在正史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都是墓志中被家人殷切怀念的对象。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了社会的基底,却几乎在正史中不留痕迹,是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在煌煌二十四史,洋洋四千万字中不会有任何痕迹。而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一生,其实也是丰满的,甚至也是伟大的,不过这份伟大,只有经历了他的生命,才会真正知晓。

▲点校本二十四史(全套242册)

我们可以从墓志铭中读到什么?

情感的温度

墓志铭(包括祭文)里满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夜梦父母如平生欢的追慕,后死者独存于世的彷徨…韩愈为侄子写的《祭十二郎文》,其悲痛欲绝的情感,在任何正史中都难以见到。

《陈侯墓铭》载,志主陈礼去世的时候,“母犹在堂,抚棺哭子,一恸一绝,见者莫不陨涕。而其子方扶床以嬉,乌知父之丧为可哀已。”足以令言者伤心、闻者落泪。

清初钱澄之为姐姐钱还所作的《方氏姊墓志铭》,此文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相近,娓娓道来,流淌着的都是深情眷恋。在志文中,他把姐姐写成一位极为平凡的家妇,钱还晚年困苦,曾说:“予往时不省,世间服用饮食一切至琐屑之物,需钱买也。”钱还69岁的时候,姐弟二人憧憬了次年过寿子孙满堂的热闹场景,没承想当年冬天姐姐就病逝了,给弟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文中还录有一事,令人五味杂陈——姐姐的女儿出生之时因病而畸,当时“举家争祝其死,姊笃爱之”,全家都在祈盼这个小生命尽快死掉,这个母亲该有多绝望?

桐城派的方东树在妻子尚未去世时即为她撰写了墓志,他言道,“为妻作《生志》,欲其见之,以慰其心。”他常年离家,妻子孙氏虽瘫痪在床,却用非凡的坚韧、勇气、能力和毅力,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成功地操持起整个家庭。方客游在外之时,家乡发生瘟疫,“一月之间,两弟妹及两女皆亡,妻抱其子而哭其女,抚其尸无以殓”,多么惨痛。方东树特为依恋妻子,并不是单纯的感激和愧疚。他写道:“故余不归,归则如对一良友焉。”在妻子死后的第一个冥诞,他又写道:“维共贫贱同忧患者难忘…自今无有能悯我谅我者矣。”后死者永抱无涯之戚矣。

女性的声音

正史中,女性通常只是“列女传”里的道德标本。而墓志铭中的女性,可能是精明持家的主母、有文学才华的才女、支持丈夫事业的贤内助,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史书字缝里真实的生活轨迹。号称“古代墓志之祖”的《马姜墓志》,志主即为女性。

北魏的元纯陀两度守寡后出家为尼,“一生契阔,再离辛苦”,她既未在夫家终老,也不愿与亡夫合葬,这两次选择皆不符儒家礼法及当时习俗,她用行动彰显自己的内心所归。

宋朝末年,丰城邹家的妙善、妙庄两姐妹先后嫁给姚勉。妙善婚后仅仅一年就因生产去世,妙庄如她姐姐一样,也在成婚一年后同样因生产去世。姚勉辞去官职时,妙庄慷慨陈词:“人之出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尚何疑乎!臣受君恩,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去。毋以妾故。苟以直言得罪,愿同谪岭海,死不悔。妾愿为贤人妻,不愿徒为贵人妻也。”何其壮哉!

互补的视角

如果没有辽朝的墓志等考古材料,我们今天对辽朝的认知将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宋朝的视角。澶渊之盟、非我族类、燕云十六州等概念,都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于辽朝的认知。而从辽朝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窥见辽朝的内政外交状况,并且重新思考与文化和民族有关的身份认同问题。

毛文龙和袁崇焕等合在《明史》的同一列传,二人都是明朝抗清的重要人物。通过毛文龙的墓志铭,我们可以看到明军是如何自毁长城的,袁崇焕又如何由于自负和嫉妒而擅害了毛文龙。袁崇焕自负可独领抗清之任,必欲除毛文龙而后快,他先是把毛文龙的驻军规模从鼎盛时期的几十万士兵大幅削减至二万八千人,几乎完全失去了牵制清军的战略作用,继而又严格限制了毛文龙所控制的岛屿的兵粮器仗等物资供应和流动,最后用计(开会,屡试不爽)擅自把毛文龙处决。讽刺的是,袁崇焕处决毛文龙时曾说:“杀汝后,若不能复辽以谢汝者,吾他日亦齿以剑。”一语成谶,自几卒被崇祯凌迟。而毛文龙死后,其部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之辈皆归降清军,并获封异姓王,尚、耿二藩后又叛清作三藩之乱,令人掩卷长叹。

▲北魏司马悦墓志铭

铭文玉屑

生浮命促,昼短宵长。

一归细柳,不反扶桑。

霜凝青槚,风悲白杨。

蕙卧兰畹,无绝芬芳。

以上出自北魏的《元纯陀墓志》,元纯陀虽然两度守寡并最终出家且未与亡夫合葬,但是墓志作者仍代表亲友在铭文最末表达了祝福。

若顽若愚,似矫似激。

无思无虑,何去何从。

以上出自唐朝王绩的《自撰墓志铭》,他将自己的死后形象定义为一个兼有狷介和无为之操的人。自撰墓志铭比较罕见,陶渊明、徐文长、张宗子自作的墓志铭颇知名。

风云聚散,山水虚盈。

谷神不死,我本长生。

以上出自唐朝王玄宗的《大唐中岳隐居太和先生琅耶王征君临终口授铭并序》,铭文表达了志主对生命永恒的向往和对世事变迁的超脱态度。

其生也天,其死也天。

苟达此理,哀复何言!

以上出自唐朝曹因妻子周氏亲自为亡夫撰写的墓志,是现存最早的女性撰写的墓志。曹因一生屡遭挫折,英年早逝,而周氏的态度与“庄周丧妻,鼓盆而歌”一脉相承,对生死聚散泰然处之。

旸光未昼,而湛晻兮。

植物方华,以槁落兮。

以上出自唐朝大臣权德舆为亡女撰写的《独孤氏亡女墓志铭》,志文充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

金坚玉贞,鹤去松偃。

难言者命,莫问者天。

以上出自唐朝支谟为亡姊撰写的《支炼师墓志》,支炼师童年奉佛,中年因会昌灭佛而改尊道教(“中涂佛难,易服玄门”)。该墓志是已经发表的四十多份兄弟为姐妹撰写的墓志之一。这些手足亲墓志往往有对死者的亲密回忆,文字语气温馨感人。

露泣青草兮,风号白杨。

陇泉悲咽兮,山云惨伤。

以上出自辽代韩橁的墓志铭,韩橁曾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后均担任过辽方使臣。

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

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

以上出自北宋欧阳修为好友石介撰写的《徂徕石先生墓志铭》,石介是知名的教育家、儒学家、文学家,他还是范仲淹、欧阳修等领导参与的庆历新政的坚定支持者。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墓志铭作家之一,为石介写的墓志铭,既是对石介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的重新评价。

御风兮骖云,好游兮如平生。

以上出自宋朝黄庭坚应好友晁补之所请为其父所作的《晁君成墓志铭》,黄、晁二人同属“苏门四学士”,也都是当时多产的墓志铭作者,两人合计存世有一百余篇墓志铭。在黄庭坚的笔下,死亡仿佛是一次“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一次远游罢了。

百世而下,知为同产。

以上出自清初钱澄之为亡姊钱还所写的《方氏姊墓志铭》,志文追忆了姐姐的生活细节,真切感人。他要让后辈们一直记住,他有这样一个同胞姐姐。

万象奔走乎笔端,万虑泯灭乎樽前。

卧必酒甕,行惟酒船。

吟风咏月,席地幕天。

但贵乎适其所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

以上出自唐朝范传正所作的《李白墓志铭》,诗意地摹写了李白的谪仙人风姿。

《寄欧阳舍人书》是曾巩为感谢欧阳修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所写的信,信中有云,“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历史不仅是王朝的兴替,更是无数个体生命的总和。我们读墓志铭,是一种对古人的“平视”,是对每一个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曾奋力过的微小生命的致敬。在这里,历史从二维的平面,变成了立体的、有温度的存在。

作者及来源:不负溪山

(读者若有兴趣,可参阅:[美]伊沛霞,姚平,张聪.《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来源:读书圈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