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尧奋墓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04:36 2

摘要:东魏尧奋墓志刻立于武定元年(543),出土于漳水之阳,现藏河南张海书法艺术馆。墓志首题"魏故使持节都督兗豫梁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兗州刺史司空公安夷县开国伯尧公墓志铭",楷书三十行,满行三十字,保存完整。墓主尧奋(486-543)历仕北魏、东魏,官至骠骑大将军、

东魏《尧奋墓志》

东魏尧奋墓志刻立于武定元年(543),出土于漳水之阳,现藏河南张海书法艺术馆。墓志首题"魏故使持节都督兗豫梁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兗州刺史司空公安夷县开国伯尧公墓志铭",楷书三十行,满行三十字,保存完整。墓主尧奋(486-543)历仕北魏、东魏,官至骠骑大将军、司空公等职,爵封安夷县开国伯,为北朝重要军事将领。

志文详述其世系生平,涉及北魏末至东魏初军政格局,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其书法承北魏峻整遗风,兼融东魏渐趋温润之态,结体方整中寓灵动,笔法精到,展现北朝楷书演变轨迹。该墓志刊布于《中国书法》2016年第12期,并收入《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为研究北朝政治制度、墓志书法及世家大族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东魏《尧奋墓志》















尧奋为东魏大将尧雄之弟,上党长子人,史籍记载主要见《北齐书》尧雄附传。尧奋家族墓志皆出土于河北临漳磁县之“七十二疑冢”。尧奋妻子独孤华,史料无载,据《独孤华墓志》志文内容可知其为代郡平城人,其十八岁时嫁于尧奋,常伴其左右,德性高尚。

《尧奋墓志》与《独孤华墓志》均是北朝后期的书刻作品,从志文内容推测,《尧奋墓志》书刻于东魏年间;《独孤华墓志》书刻为北齐年间,这对“鸳鸯志”相差24年,书风上却不尽相同。

《尧奋墓志》满行30字,有界格。志盖佚。全文共846字。志文镌刻精美,其风格属于横展一路的楷书,其结体平正而宽绰,却有隶书书体的面貌。其撇画上挑,然其横画收笔为楷书。纵观东魏同时期的墓志,如《高盛碑》(536年)、《李仲璇修孔子庙碑》(541年)等,同样为平划宽结一路,可见东魏楷书整体的特征有方正平板之感,结体有隶书风貌是较为普遍的。

《尧奋墓志》书体为楷书,字形方圆兼备,但时有篆隶书体的杂糅现象。北朝后期墓志书刻中常有楷、隶、篆三种书体的杂糅现象,而且有个别字体全部或部分写作篆书以增强装饰意味。比如“”(五)、“”(贯)、“”(云)等字。刘恒在《试谈东魏北齐铭石书风的转变》一文中曾谈到:“然而自从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开始,北朝的铭石书体不论是碑竭墓志还是造像题记摩崖刻经,都立即改变风格,一律呈现为一种隶楷笔意混杂且体势横阔疏朗的奇怪面貌。”可见东魏时期在楷书体中夹杂篆隶书体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的《于彧墓志》(538年)、《韩彦墓志》(541年)等,都有在楷书中夹杂篆书别字的情况。

《独孤华墓志》书刻于北齐年间,晚于《尧奋墓志》24年,细读此志,志文言辞华美,志主卒年及岁月处一格内写有两个字,似先写就志文而后填入。北齐时期墓志书风的典型特征是隶书的复兴,尤其是首都邺城一带的上流社会最为流行,视隶书书体为正统。《独孤华墓志》为楷书兼隶体。到北朝后期,楷书的发展已由欹斜之势发展成较为平整的样式。这一时期的楷书中夹杂的大部分为“波磔式”隶化。《独孤华墓志》字势方整,中宫紧收,横画收笔处“燕尾”自然上挑,笔画有波磔,是隶书的风貌。这样的隶化形式使得楷书书刻显得典雅美观,符合当时政治中心上级阶层的审美趋向。

《尧奋墓志》与《独孤华墓志》虽无撰刻者姓名,但从书刻情况来看,功力深厚、书刻精美,堪称南北朝墓志中的精品,且两方墓志形体巨大,保存完好,足以作为临池的范本。《尧奋墓志》与《孤独华墓志》中存在“书体杂糅”现象是北朝后期复古书风兴盛的体现。从《尧奋墓志》到《独孤华墓志》书刻风格的流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朝后期越演越烈的杂糅书体现象是政治崇尚、文人自觉复古意识的共同作用,具有篆隶杂糅形式的墓志碑刻使得碑刻书法更加多样化,是当时的文人对书写实践的一种大胆尝试,代表了当时的书写风尚。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变革。

尧奋墓志铭(局部)

独孤华墓志铭(局部)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造像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 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来源:我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