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驻边专员豪赌,一封电报收复17万失地,结局却让段祺瑞都傻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2:11 1

摘要:讲真,要是现在有人跟你说,一百多年前,咱们中国有个胆子特别大的外交官,想趁着俄国人自己打内战,派兵去把一块丢了的地给抢回来,而且这块地差不多有整个河南省那么大,你可能觉得这是在吹牛。

讲真,要是现在有人跟你说,一百多年前,咱们中国有个胆子特别大的外交官,想趁着俄国人自己打内战,派兵去把一块丢了的地给抢回来,而且这块地差不多有整个河南省那么大,你可能觉得这是在吹牛。

但这事儿,千真万确地发生过。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唐努乌梁海这个地方,更别提收复它了。

然而,就在乱成一锅粥的1919年,一个叫陈毅的驻边专员,就真的把这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计划,变成了现实。

这事得从沙皇俄国自己玩崩了说起。

1917年,俄国国内革命,皇帝一家子都完了,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红军和白军杀得天昏地暗。

这把火,也烧到了他们北边,那片叫唐努乌梁海的地方。

这块地,面积十七万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矿产丰富。

在清朝那会儿,这地方是咱们的,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当地的部落头领都得从北京领个印章,才算名正言顺。

这套路叫“羁縻”,说白了就是,地方你管,但你得认我当老大,帮我守着边疆。

可到了晚清,咱们自己家里乱,顾不上边疆。

北边的沙皇俄国就不老实了,像个贪婪的饿狼,总惦记着咱们这块肥肉。

他们不跟你真刀真枪地干,而是玩阴的。

先是派些商人过来做生意,接着就派所谓的“探险家”来画地图,勘探矿产。

等把这地方摸透了,他们就开始在当地部落之间挑拨离间,今天支持这个,明天拉拢那个,慢慢地就把清朝的官员给架空了。

等到1914年,整个欧洲都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没人有空管远东这点事,沙俄干脆就不装了,直接宣布对唐努乌梁海进行“保护”。

说得好听是保护,实际上就是军事占领。

那时候的北洋政府,自己都快散架了,除了在报纸上喊几句抗议,一点办法都没有。

时间快进到1918年。

中华民国驻乌里雅苏台的佐理专员陈毅,每天看着从唐努乌梁海逃过来的中国商人,听着他们诉苦,说那边的白俄残兵和红军游击队怎么抢东西,怎么杀人,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

陈毅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地方再不管,就真成别人的了。

但他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别人看到的是危险,他看到的却是机会。

他坐在地图前,手指头戳着唐努乌梁海那块地方,心里盘算开了:现在俄国人红白两派打得你死我活,谁也顾不上这块边疆飞地。

白俄军队在这儿就是一群丧家之犬,士气低落,补给困难。

红军呢,主力都在欧洲那边,这儿就些游击队,成不了大气候。

这不就是天赐良机吗?

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趁你病,要你命。

咱们现在出兵,以保护侨民和商队的名义进去,把这块地先占了再说。

这可不是小事,搁在当时,主动去招惹俄国人,不管他是红的还是白的,都跟赌博没两样。

但陈毅把账算得很清楚,他立刻给北京的中央政府发了一封万急电报,把自己的分析和盘托出。

他说,这个机会窗口非常短暂,一旦俄国内战分出胜负,不管上来的是谁,都不会再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

到时候咱们再想要,就门儿都没有了。

这封电报送到北京,让那些大人物们着实吓了一跳。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国库空虚,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管不好,哪还有闲心去收复失地?

但陈毅的分析句句在理,逻辑严丝合缝,充满了诱惑力。

最终,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拍了板:干!

1919年,奉军将领褚其祥率领一支中国部队,从外蒙古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唐努乌梁海。

驻扎在那里的白俄军队一看中国正规军来了,本来就心里发虚,加上背后还有红军盯着,根本不敢硬碰硬。

经过一番军事对峙和政治谈判,白俄的头头一看没戏唱了,只好同意撤销所谓的“保护”,把行政管辖权交还给了中国。

就这么着,在几乎没放一枪一炮的情况下,五色国旗重新飘扬在了这片阔别多年的土地上。

陈毅,这个名字今天没多少人记得的边疆小官,靠着他过人的胆识和精准的判断,办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可惜的是,这场胜利就像夏夜里的一颗流星,虽然亮得晃眼,但消失得也快。

中国军队收复了唐努乌梁海之后,面临的局面依然复杂。

首先,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权威有限,对遥远边疆的控制力非常弱,派驻的官员和军队数量也少得可怜,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长期统治。

更要命的是,北边那个红色巨人——苏维埃俄国,很快就在内战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缓过劲来的红军,目光立刻就转回了远东。

他们比沙皇更精明,他们不搞直接占领,而是输出革命。

1921年,在苏俄的直接策划和支持下,唐努乌梁海当地的一部分亲苏分子发动政变,赶走了中国官员,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

这个所谓的“共和国”,从一开始就是莫斯科的傀儡,其宪法都是苏联人帮忙写的。

为了让这场戏看起来更真一点,1926年,苏联又导演了一出好戏,让它和另一个卫星国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友好条约”,互相承认“独立”。

面对这种局面,积贫积弱的中国除了反复制发外交抗议,毫无办法。

之后的几十年,这个“图瓦国”被全方位地苏联化,连文字都从蒙古字母改成了俄文字母。

1944年,斯大林觉得没必要再演下去了,干脆就通过图瓦“最高人民会议”的一次“请求”,正式将其并入了苏联,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州。

时间走到1994年9月3日,中国和已经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当的俄罗斯联邦,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

面对图瓦地区早已成为俄罗斯领土一部分的铁打事实,以及当时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需要,中国方面最终从现实出发,在法律上承认了这片领土归属的现状。

今天,那个地方叫图瓦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因为独特的萨满文化和普京爱去度假而偶尔上上新闻。

很少有人会想起,在一百多年前那个混乱的年代,曾有一位叫陈毅的中国外交官,以惊人的胆魄和智慧,差一点就为中国永久地赢回了这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关于陈毅本人,在他策划了这起震惊中外的收复行动后,其仕途并未因此一飞冲天。

他后来继续在民国的外交和边疆事务体系中任职,但再也没有过如此高光的时刻。

而他孤注一掷换来的那场短暂胜利,最终也淹没在了之后更大、更复杂的历史洪流之中。

参考资料:

薛衔天. (2007).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 中共党史出版社.

布拉戈维申斯基, A. B. (著), & 王先进 (译). (2008). 乌梁海边区历史概要. 商务印书馆.

A. J. K. Sanders. (2010).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Scarecrow Press.

本文仅用于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不涉及任何侵权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

来源:黜免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