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读技校的勇气和决心!“专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2:13 1

摘要:清晨拆开最后一封求职拒信时,阳光正透过出租屋的纱窗,在“不符合岗位经验要求”的字样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是毕业三个月来收到的第17封拒绝,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证摊在桌面,鲜红的印章像个沉默的符号——曾经以为握在手里的“敲门砖”,如今却成了夹在简历里的尴尬注脚。

清晨拆开最后一封求职拒信时,阳光正透过出租屋的纱窗,在“不符合岗位经验要求”的字样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是毕业三个月来收到的第17封拒绝,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证摊在桌面,鲜红的印章像个沉默的符号——曾经以为握在手里的“敲门砖”,如今却成了夹在简历里的尴尬注脚。

手机震了震,是导师转发的一条新闻:《“新工匠”时代来临,专家呼吁大学生主动拥抱职业技能教育》。标题里的“专家呼吁”四个字,像根细针戳中了我藏在心底的念头。其实从毕业前的实习开始,我就隐约察觉自己的困境:课堂上学的4P理论、消费者行为模型,到了实际工作中,既不如有三年销售经验的前辈懂市场落地,也比不上精通数据分析工具的同行会实操。某次帮领导整理行业报告,连最基础的CAD图纸都看不懂,只能对着线条发呆,那一刻突然清醒:我的“知识”,好像悬浮在半空。

下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开了专家访谈的完整视频。镜头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李教授说得恳切:“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回去’读技校,而是‘主动选择’补充技能。社会需要的是‘学历+技能’双螺旋人才,懂理论又会实操的年轻人,在智能制造、新能源这些领域根本不愁出路。”他举的例子让我心头一震:去年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起薪比普通本科平均高20%,不少企业还没毕业就来“抢人”。

关掉视频,我翻出高中时的工具箱——那是爸爸送我的18岁礼物,里面的扳手、螺丝刀至今锃亮。高三那年我曾偷偷报过机械兴趣班,组装简易机器人的成就感,比后来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要强烈。只是当时所有人都说“读大学才有出息”,我便把这份喜欢压进了箱底,跟着大流选了“看起来好就业”的市场营销。

傍晚给爸爸打了个电话,没等我说完顾虑,他先开了口:“上周你王叔叔家的儿子,本科毕业后去学了新能源汽车维修,现在在车企做技术顾问,上个月还带团队完成了充电桩升级项目。你要是真喜欢动手,没必要盯着‘大学生’的名头不放。”妈妈在旁边抢过电话,语气里满是心疼却也透着支持:“钱不够我们给你凑,只要你想清楚,不后悔就行。”

挂了电话,我打开地图搜索本地的职业技术学院,指尖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两个专业上反复停留。想起昨天刷到的新闻,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到2025年将达300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20%——原来不是没有机会,是我一直困在“大学生就该坐办公室”的固有认知里。

晚上坐在书桌前,摊开笔记本写下“职业技能学习计划”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格外清晰。我查了目标院校的课程表:不仅有PLC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这些核心技能课,还开设了项目管理、技术文档写作等辅助课程,正好能补上我理论有余、实操不足的短板。更意外的是,学院还和本地三家车企有定向培养合作,毕业考核通过就能直接入职,这比在人才市场上“海投简历”靠谱多了。

睡前刷到李教授的另一段采访,他说:“勇气不是不害怕,是明明知道选择会面临质疑,却依然愿意为了想要的生活迈出第一步。现在的‘技校’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智能化、数字化设备齐全,专业设置紧跟产业需求,大学生带着理论基础去学技能,其实是‘降维打击’。”这段话像颗定心丸,让我想起白天整理房间时翻出的机器人模型——那是我高三组装的,虽然简陋,却藏着我对“动手创造”最原始的热爱。

窗外的路灯亮了,我把市场营销的毕业证小心收进抽屉,然后将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简章设成了手机壁纸。或许明天告诉同学这个决定时,会有人不解甚至嘲笑,但我知道,真正的“体面”从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是找到自己能扎根的领域,把知识变成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上笔记本的瞬间,突然想起实习时领导说过的一句话:“职场不看你‘学过什么’,只看你‘能做什么’。”现在的我,终于有勇气和决心,去学那些能让自己“做得好”的本事。明天,就去职业技术学院报名——这一次,我要为自己选一条脚踏实地的路。

来源:库洛米椰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