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为何治疗癌症的药价那么高?像之前热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原版正价药一盒就需要好几万,而且要长期服用,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如此高的医疗费用,不得不另辟蹊径。
文丨神外王建业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次去药店拿药时,不同的药价格也不一样,哪怕是同一类型的药也有价高价低之分。
像感冒药的价格普遍集中在十几块钱,当价格超出人们心中的预期价位后,消费者就会选择其他品牌的感冒药代替。
那为何治疗癌症的药价那么高?像之前热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原版正价药一盒就需要好几万,而且要长期服用,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如此高的医疗费用,不得不另辟蹊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药与药之间的价格相差巨大?
药品定价仅仅是由药企简单的成本相加吗?事实并非如此,药品定价的背后有着一套复杂流程,它不仅仅是药企的事。
它关乎到消费者、社会制度和政府对医疗健康的调控等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药品的定价流程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产品的定价往往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空间有关,但药品不一样,我们要先打破以往的认知局限。
药企在产品研发出来后,不仅要考虑到生产成本,还有市场需求、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以及符不符合医保的支付标准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是由药企完全掌控的,尤其是进入到医保谈判阶段。
因为药企不仅要面对消费者的支付心理,还需要应对当地政府和医保局讨价还价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药品定价往往是和医保局之间的谈判博弈。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假设你是一家药企的负责人,准备推出一款全新的治疗药品,而这款药品的研发成本极高,投入的资金和时间都远超常规药品。
要如何制定出一个既能保证药企盈利,又能让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就成了一个难题,这时的药品定价就不能只计算成本和毛利率这么简单,而是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
而作为药企的负责人,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对该药品的支付意愿,这种支付意愿往往取决于药品的治疗效果、同类药物竞争的价格以及患者的需求强度。
像一些很常见的疾病,头疼流鼻涕引起的小感冒,患者的支付意愿相对较低,价格稍高就容易失去市场,但面对绝症或重大疾病时,患者的支付意愿就会高一些,愿意为了药品支付更高的费用。
因此,药品的定价并不是简单的成本相加,还需要结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预测患者对该药品的需求程度以及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在价格区间里再次进行筛选,直到找到最合适的价格。
就像我们刚刚假设的,你管理的这家药企,在生产此药时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高端技术和高价原材料,那就意味着这个药品本身的成本就很高,无法采取低价策略。
那么你在制定价格时,就必须要确保在覆盖成本的基础上,核算出一个合理的企业利润空间,而且考虑到前期投入很大,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定价等外部不确定因素时,都会影响企业的定价决策。
一般来说,在药品定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药品经济学,往往药物经济学专家会根据药品的治疗效果、治疗周期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来估算该药品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换句简单好理解的话,就是药物经济学专家通过对该药品各个方面的检测,衡量它的治疗效果、成本以及带来的收益,最终确定药品具备的市场价值。
我们用治疗结直肠癌的药品做个例子,当它的治疗药出来后,药物经济学专家会先估算此药的治愈功能或者是缓解疾病的效果,再计算使用此药后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不仅要考虑到使用该药患者的生命时间延长多少,也得考虑患者在接受治疗中遭受到的痛苦和副作用,以及出院后的护理会不会对生活产生影响等等方面。
如果一款治疗疾病的药能很明显的延长患者生命,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带来副作用以及剧烈疼痛,恢复后在生活上没有带来负担,那么这款药的价格极大可能被评估较高。
除了计算药品的疗效,专家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毕竟在使用药品期间,患者和家属面对的是治疗费用和该患者生病期间的护理照顾,如果因为生病无法工作或需要长时间护理,那带来的是间接性经济损失。
所以药物经济学专家需要结合各个方面进行计算,最终帮助医保局确定药品的性价比,也为药企在市场上定价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一款新药要想被消费者接受,最快的路径就是在医保目录里,那么医保局对药品定价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医保局作为最大的医疗费用支付方,控制着药品能否进入医保目录以及进入后的支付标准。
往往药企在制定药品价格时,必须要考虑到医保局的定价标准和支付能力,毕竟只有在医保局的认可下,药品才能顺利进入到医保目录。
在最终的价格确定之前,药企和医保局也会围绕药品进行讨价还价。
在谈判的过程中,药企希望定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以便快速收回研发成本并实现盈利,而医保局会压低药品价格,以此来减少对医保基金的压力。
等待谈判开始后,医保局会先展示出信封价作为参考价格,如果药企给的价格高于信封价,医保局就会立马表示不同意,直到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和口舌之争后,最终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即使在药品成功进入医保目录后,药企还是要面临价格上的问题,毕竟药品的市场竞争、医保政策变化以及消费者的支付心理等不确定因素很多,药品的价格也需要进行调整。
说白了,药企的最终目的是要盈利,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适当的调整价格以保证自己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药企之间的竞争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激烈,尤其是当多个药企推出相似的治疗药物时,那么,哪家企业更能吸引到消费者就成了重点。
药企竞争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辉瑞和礼来这两家药企,他们在乳腺癌的治疗上都有药品推出,我们假设辉瑞的药是P药,礼来的药是A药。
辉瑞的P药在全球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截止到2023年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5%,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它在2018年进入到中国市场,因为价格过高,连续三年没有通过医保谈判,直到2022年才正式纳入医保。
礼来的A药比起辉瑞的P药出世要晚两年,但A药在2020年进入到中国市场,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在2021年就顺利通过了医保谈判,进入到医保目录。
礼来A药成功进入到医保目录,在市场定价上给辉瑞带来了很大影响,不得不大幅度降价来应对礼来的挑战。
虽然辉瑞的P药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的份额没有礼来A药高,但它在国际市场上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它之所以三年都没有通过医保谈判,主要是它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高,在每个国家最终定下的价格都需要顾忌到其他国家的价格,因为各国之间的医保局和政府也会参考其他国家的药品价格,尤其是在类似药品之间。
因此,药企在制定药品价格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医保政策之间的差异,避免因定价过高失去市场份额。
在实际定价操作中,药企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定价策略。
像药品的成本价是最低价,最优价是价格最高的,信封价是三者居中的,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在三者中,药企绝大部分会选择信封价作为最终定价,因为这个价格能保证企业盈利,又能顺利通过医保谈判。
也有特殊情况,就是药企选择了最优价,但这种情况就是医保局给出的信封价较高,就算药企选择最优价也不会超出医保局的价格,同时药企还能收获最大利润。
我们也不能排除医保局给的价格都是最优的,也存在药企在研发过程中投入成本过高,使用了昂贵的成本,药企的价格不得不选择高于信封价,以尽量回收生产成本。
往往选择高于信封价的药品,都是针对一些特定人群,面向人群的市场规模较小,但药企的投入成本又很大,只能通过高价来实现成本回收和盈利。
像我们熟知的亨廷顿舞蹈症,它就是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出现运动异常抽动或舞蹈样动作,在过去一直被认定为无法治愈。
因为它是罕见疾病,市场对这类药品的需求不大,加上研发难度大,技术复杂,经过长时间研究,截止到目前也没有研发出彻底根治的药,只能帮助患者控制异常动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那这一类药品的价格就会比市面上的绝大部分药价高,因为它的研发成本很大,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药企也只能通过高价进行成本回收。
所以我们在药店看到的价格,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本相加问题,更关系到市场竞争、消费者心理、医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药企在定价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以便做出最优的决策。
除了药企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外,政府和医保局在药品定价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给出的价格不仅能让药企盈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也许未来的理想状态,是科学进步能持续降低创新药的边际成本,政策机制能更公平地分配医疗资源,而人们不必再在“治得起”与“活得下去”之间摇摆。
那时,药价将不再是生命的门槛,而是医学与人道并行的注脚。
来源:神外一科王建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