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婚恋市场已经从“炽热繁荣”走到了“冷感转折”。过去三十年,爱情被包上了金钱的糖衣,可到2025年,这副糖衣开始发酸,甚至锈蚀。
中国的婚恋市场已经从“炽热繁荣”走到了“冷感转折”。过去三十年,爱情被包上了金钱的糖衣,可到2025年,这副糖衣开始发酸,甚至锈蚀。
年轻人不再愿意被当做情绪和经济机器。这场“舔狗经济”的瓦解,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失重的前兆。
中国婚恋市场早就是一场“资源不对等”的残酷赛跑。中国男性人口7.2亿,女性6.89亿,性别差距超过3000万。焦点在年轻群体,00后男女比例接近100:118,意味着每100个女孩对应118个男孩,18个男生注定找不到对象,无论多努力。
随着女性寿命更长,这些差距被“老龄人口”数据稀释了。在“适婚适育”年龄段,这种性别失衡反而越来越尖锐。
中国社会的婚恋市场,早就是供需严重错位的市场。和炒股一样,供不应求的标的会上涨,婚恋中的“选择红利”也不断集中到女性手里,而男性自然沦为主动追求者、讨好者,甚至舔狗。
光谈性别结构不全面,真正压断年轻人脊梁的是高到离谱的“爱情定价”。
中国人结婚的平均支出达到33万元人民币,是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以上。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平均彩礼达到14万元,部分地区甚至高达20~30万元,房子、车子、婚礼、装修一样都不能少。
可以说爱情不是买卖,可当99%的情感开始用价格标签衡量,谁还信那1%的不求回报。
更别提“情人节”“520”和“七夕”的鲜花、首饰、生意冷淡,2025年这三大情人节点,全国鲜花交易出现了明显滑坡。这不是偶然,是所有男人的钱包都撑不住了。
舔狗经济并非“舔”的姿势有问题,是持续付出不可能再有产出。没有经济支撑,没有信心保障,这套模式根本走不通。
过去“我多付出点,她终会被打动”。如今,这种套路逐渐失效。
在女性高度独立、教育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异性选择标准早不是房与车的硬通货。越来越多人追求精神契合、边界尊重、价值认同。女人并不缺“被追”的机会,而男人却不再拥有这些打动人的决策权。
越来越多男性在“打一枪没回应”后主动退场,社交平台上关于AA制、理性爱的讨论持续升温,单身人口逼近3亿人,30岁未婚率突破20%,结婚登记610万对,同比下降20.5%,创40年新低。
舔狗不香了,舔的不是糖,是刀锋。
不是所有不结婚的人都因为找不到对象。更多人是不想结。
这正是日本那条路的镜像,经济停滞、社会老龄化、职场非稳定化,让整整两代日本年轻人“恋爱去欲化”。
2024年日本生育率跌到1.15,新生儿仅有68万人,未来几十年超过29%的社会将由65岁以上老人组成。老年人就业率超过52%,城市满是工作中的白发出租车司机、便利店老人和打工爷爷奶奶。
这不是浪漫主义的选择,而是无欲社会的写照。
面对更高的育儿成本(GDP的6.3倍),严重的内卷和就业压力,中国的年轻人同样开始替未来做减法: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我只想自由呼吸。
婚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已经不是“归宿”,而是一场高风险投资。
你可能花了20年读书、3年谈恋爱、33万元举办婚礼,最后因为三观不合、一点争吵、一纸离婚协议就清空重置。
宁可租房独居AA式自由,也不愿房车齐备却失去自我。
传统倾向“男性主动给出”,现代要求“双向奔赴”。这个时代不需要舔狗,也不再提供舔狗活下去的土壤。
日本已经率先经历了一轮“浪漫与现实的撕裂”,目前虽社会稳定但情感疲惫。婚恋变冷,不叫堕落,叫认清。
高成本的一方付出模式,只会压垮市场信心。维系婚姻的关键,不是责任公不公平,而是结构合不合理。
中国年轻人开始选择AA、追求自由、拒绝经济依附,这并不是恋爱冷感,而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生育率回不去、情感热度冷却,并不能简单归咎年轻人“懒”和“不负责任”。落点在住房、社保、医疗、教育这些现实支出负担上。
生活本已艰难,恋爱为何还要冒险?我们得摒弃对“男性出钱、女性收礼”的刻板期待。
真正平等的亲密关系,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双基之上。AA不是冷漠,是分担;不婚不是消极,是自保。
这轮舆论舆图下的婚恋结构重建,是大趋势回不去了。指望年轻人再回到“我拼命付出,你收下感动”的旧模式,只会让情感和增长双双溃败。
总结
舔狗经济的终结,其实是一个好消息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也意味着一个更理性、更平等的情感时代正在酝酿。
年轻人不再盲目,不再为被爱而扭曲自己,而是选择体面地爱、清醒地退,不被消费主义 hijack,不被性别角色绑架。
这不是负面,这是觉醒。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