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哲学(十七)借古开今:让书法艺术生生不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7:56 1

摘要:“借古开今” 从来不是 “复古” 与 “创新” 的简单叠加,而是书法艺术在历史长河中 “以传统为根、以当代为壤” 的生长逻辑 —— 它既需深掘古人技法、审美、文化、哲学的精髓,又需将其转化为贴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最终实现 “古意不陈旧,今风有根基” 的境界。

“借古开今” 从来不是 “复古” 与 “创新” 的简单叠加,而是书法艺术在历史长河中 “以传统为根、以当代为壤” 的生长逻辑 —— 它既需深掘古人技法、审美、文化、哲学的精髓,又需将其转化为贴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最终实现 “古意不陈旧,今风有根基” 的境界。

一、承古之 “法”,开今之 “用”—— 从 “守技法” 到 “活技法”

书法的技术传承是 “借古开今” 的基石,“古” 为技术提供 “规范根基”,“今” 为技术赋予 “新的应用场景”,核心是 “以古技法解决今问题”,而非对古人技法的机械复制。​

(一)借古:深研传统技法的 “底层逻辑”​

“借古” 的核心不是临摹古人的 “表面形态”,而是掌握技法背后的 “本质规律”:​

笔法上,借古人 “中锋行笔” 的核心 —— 无论是散氏盘的 “锥画沙”、王羲之的 “屋漏痕”,本质都是 “锋毫聚拢、力透纸背” 的物理规律,当代学书者临习时,需透过 “篆书圆转、楷书方折” 的形态差异,抓住 “万毫齐力” 的底层逻辑,而非仅模仿 “线条粗细”;​

墨法上,借古人 “墨分五彩” 的辩证思维 —— 徐渭的 “泼墨”、王铎的 “涨墨”,本质是 “墨色与情绪、载体(宣纸)的互动”,当代创作者需理解 “浓淡干湿” 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情感表达的媒介,而非单纯复制 “古人墨色效果”;​

章法上,借古人 “虚实相生” 的空间智慧 ——《兰亭序》的 “字距疏密错落”、《祭侄文稿》的 “随情布势”,本质是 “书写节奏与视觉平衡” 的统一,当代创作需吸收 “不刻意对称却显和谐” 的规律,而非照搬 “古人章法布局”。​

(二)开今:让传统技法适配 “当代语境”​

“开今” 是将传统技法转化为 “当代创作的工具”,赋予其新的应用场景与表达可能:​

技法与新材料的结合:传统技法多基于 “宣纸、毛笔、墨汁”,当代创作者可借 “中锋笔法” 适配新载体 —— 如用传统 “锥画沙” 的线条在木板、金属上创作,或用 “墨分五彩” 的思维在数字屏幕上模拟 “浓淡过渡”(如数字书法软件中的 “压感笔控墨”),让 “中锋”“墨法” 从 “纸本” 延伸到 “多媒介”;​

技法与新形式的融合:传统技法多服务于 “竖式卷轴、册页”,当代创作者可借 “章法虚实” 的规律设计 “横向装置书法”“空间书法”—— 如将《兰亭序》的 “行距大于字距” 规律,转化为美术馆墙面的 “大字组合布局”,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 “章法的空间韵律”,打破传统书法的 “案头观看” 局限;​

技法与新需求的适配:传统技法多服务于 “文人书写”,当代创作者可借 “笔法刚柔” 的差异满足 “公共空间装饰”“文化 IP 创作” 等新需求 —— 如为城市广场创作雄浑的隶书大字时,沿用汉隶 “波磔笔意” 却加粗线条、放大结构,适配远距离观看;为文创产品设计书法字体时,简化传统楷书的 “复杂起收笔”,却保留 “中宫收紧” 的结构规律,兼顾识别性与美感。​

(三)案例:于右任的 “标准草书” 变法​

于右任是近代 “借古开今” 的技术典范,其 “标准草书” 实践极具突破性:他深研汉魏碑刻(尤其《石门铭》《郑文公碑》),掌握 “中锋圆劲、结构开张” 的北碑笔法核心(借古);却针对近代 “文字简化、书写高效” 的需求,将传统草书的 “繁复符号” 提炼为 “易识、易写、易记” 的标准范式 —— 他以 “穷源竞流” 为原则,从章草、今草中梳理出 “基本笔画符号”,如将 “辶” 统一为简洁曲线,保留北碑 “力透纸背” 的笔力,却摒弃传统草书 “连绵缠绕” 的晦涩,让草书从 “文人雅玩” 变为 “大众实用书写工具”。这种变法既延续了 “中锋行笔” 的传统技法精髓,又赋予其 “现代实用价值”,至今仍是草书普及的重要范式。​

二、融古之 “韵”,焕今之 “趣”—— 从 “守古意” 到 “新审美”​

书法的审美传承是 “借古开今” 的灵魂,“古” 为审美提供 “精神内核”,“今” 为审美注入 “时代趣味”,核心是 “让古意与当代审美需求共振”,而非对古人审美的全盘承袭。​

(一)借古:提取传统审美的 “精神内核”​

“借古” 的关键是抓住古人审美的 “核心特质”,而非模仿 “表面风格”:​

借 “中和之美” 的平衡感:传统书法推崇 “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如颜真卿楷书 “雄浑而不笨拙”、赵孟頫行书 “灵动而不轻浮”,其本质是 “矛盾元素的和谐统一”,当代审美需吸收这种 “不极端、不偏执” 的内核,而非仅复制 “颜体的厚重、赵体的秀雅”;​

借 “自然之美的本真性”:传统书法追求 “师法自然”,如散氏盘的 “草意篆体” 似 “沙中风痕”、石门颂的 “摩崖隶书” 如 “山岩起伏”,其本质是 “拒绝刻意雕琢,追求书写的本真”,当代审美需保留这种 “真实感”,而非陷入 “过度修饰” 的网红审美;​

借 “个性之美的独特性”:传统书法推崇 “书为心画”,如徐渭的狂草显 “悲愤”、米芾的 “刷字” 露 “率性”,其本质是 “审美与心性的统一”,当代审美需延续这种 “个性表达”,而非沦为 “千人一面” 的标准化审美。​

(二)开今:让传统审美适配 “当代感知”​

“开今” 是将传统审美转化为 “当代人可感知、可共鸣” 的表达,赋予其新的审美趣味:​

古意与 “极简审美” 的融合:传统书法的 “留白”“简约” 与当代极简审美高度契合,当代创作者可借 “传统留白章法”,创作 “少字书法”—— 如仅写 “云”“山” 二字,却沿用篆书 “圆转线条” 与 “疏朗布局”,让 “古意” 在 “极简构图” 中被当代人感知,避免传统多字作品的 “视觉拥挤”;​

古意与 “跨界审美” 的碰撞:传统书法的 “线条韵律” 可与绘画、设计的审美融合,当代创作者可借 “传统笔法” 创作 “书法绘画结合体”—— 如将隶书的 “波磔” 转化为绘画中的 “山石轮廓”,或用 “草书的连笔” 设计品牌 LOGO,让 “古意” 通过 “跨界形式” 进入当代生活,打破书法 “小众艺术” 的壁垒;​

古意与 “情感审美” 的共鸣:传统书法的 “墨色变化” 可与当代人的情感需求结合,当代创作者可借 “传统墨法” 表达 “焦虑”“治愈”“豪迈” 等当代情绪 —— 如用 “枯淡墨色” 书写当代诗人的乡愁诗句,延续《寒食帖》“墨色传情” 的传统,却让 “古意” 与当代人的 “思乡之情” 共振,而非仅表达古人的 “士大夫情怀”。​

(三)案例:吴昌硕的 “金石气” 审美创新​

吴昌硕的书法审美是 “借古开今” 的典范,其 “金石气” 风格重塑了近代书法审美:他深研石鼓文(先秦篆书),提取 “线条雄浑、结构茂密” 的古意核心(借古);却摒弃传统篆书 “工稳秀丽” 的审美倾向,将篆刻 “刀刻石痕” 的质感融入笔墨 —— 他写篆书时,以 “中锋行笔” 为基,却故意保留 “笔锋顿挫” 的 “刀味”,线条如 “铁画银钩”,既显石鼓文的 “古拙厚重”,又多了 “金石镌刻” 的刚硬质感;更将这种 “金石气” 延伸至行书、隶书,如《行书诗轴》中,“横画粗重如碑刻,竖画劲挺如刀削”,打破了清代帖学 “柔媚纤巧” 的审美局限。这种创新让 “先秦古意” 与 “近代金石学兴起的审美需求” 共振,既保留了传统篆书的 “雄浑之韵”,又焕发出 “刚健豪迈” 的当代趣味,影响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后世大家,成为近代书法 “金石派” 的审美标杆。​

三、溯古之 “源”,拓今之 “域”—— 从 “传文脉” 到 “新表达”​

书法的文化传承是 “借古开今” 的根系,“古” 为文化提供 “历史底蕴”,“今” 为文化拓展 “新的传播域”,核心是 “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而非对古人文化的静态保存。​

(一)借古:深挖书法承载的 “文化内涵”​

“借古” 是追溯书法背后的 “历史记忆” 与 “文人精神”,而非仅传递 “文字符号”:​

借 “文字演变的历史”:篆书承载着商周的 “青铜文明”,隶书记录着秦汉的 “大一统气象”,楷书映射着唐代的 “法度精神”,当代创作者临习这些书体时,需理解 “字体演变与时代文化的关联”—— 写篆书时不仅要练 “圆转线条”,更要传递 “青铜铭文的厚重历史感”;写隶书时不仅要学 “波磔笔意”,更要彰显 “秦汉雄健的文化气质”;​

借 “文人精神的传承”:传统书法是文人 “修身养性”“表达志向” 的载体,如苏轼《寒食帖》藏 “逆境豁达”、文天祥《正气歌》显 “民族气节”,当代创作者需吸收这种 “书法与人格、志向的统一”,而非将书法沦为 “纯技法展示”;​

借 “文化符号的象征”:传统书法中的 “福”“寿”“和” 等字,已成为中华文化的 “核心符号”,当代创作者需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 “文化寓意”,而非仅书写字形 —— 写 “和” 字时,需传递 “天人合一、人际和谐” 的文化理念,而非单纯追求 “结构好看”。​

(二)开今:让传统文化走进 “当代生活”​

“开今” 是将书法承载的文化转化为 “当代人可参与、可感知的形式”,拓展文化传播的新领域:​

文化与 “公共空间” 的结合:将传统书法文化融入城市建设 —— 如在公园设立 “书法主题长廊”,刻写历代经典诗句,既传递 “诗词文化”,又让市民感受书法之美;在地铁站用 “楷书 + 行书” 组合设计标识,既保留 “传统书法韵味”,又传递 “现代城市的文化温度”;​

文化与 “数字传播” 的融合:利用短视频、直播、VR 等现代技术,让书法文化 “破圈传播”—— 如通过直播展示 “篆书书写与商周历史的关联”,用 VR 还原《兰亭序》的创作场景,让年轻人在 “沉浸式体验” 中理解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而非仅通过 “字帖” 接触书法;​

文化与 “当代议题” 的结合:让书法成为 “传递当代文化价值观” 的载体 —— 如创作 “环保主题” 的书法作品,用篆书书写 “绿水青山”,既保留传统书体的文化感,又传递 “生态文明” 的当代理念;书写 “家国情怀” 的当代诗词,用行书的 “豪迈笔意” 表达 “新时代的爱国精神”,让书法文化从 “历史回顾” 走向 “当代参与”。​

(三)案例:“故宫书法文创” 的破圈​

故宫的书法文创是 “借古开今” 的文化典范:它深挖故宫藏碑帖(如《快雪时晴帖》《中秋帖》)的文化内涵,提取 “王羲之的飘逸”“王献之的洒脱” 等古意(借古);却将其转化为 “书法纹样丝巾”“碑帖元素笔记本”“数字书法互动游戏” 等当代产品 —— 如将《快雪时晴帖》的墨色变化印在丝巾上,让 “古意” 成为时尚配饰;设计 “临摹《中秋帖》的 AR 游戏”,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 “草书笔法”,既传承了书法文化,又让 “古意” 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实现了 “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 的双赢。​

四、循古之 “道”,鉴今之 “行”—— 从 “守哲思” 到 “新认知”​

书法的哲学传承是 “借古开今” 的灵魂,“古” 为哲学提供 “思想根基”,“今” 为哲学赋予 “新的认知视角”,核心是 “让传统哲学指导当代书法创作与生活”,而非对古人哲学的教条式遵循。​

(一)借古:吸收传统哲学的 “核心智慧”​

“借古” 是理解书法背后的哲学思想,而非仅践行 “技术口诀”:​

借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传统书法主张 “师法自然”,如 “锥画沙”“屋漏痕” 均源于自然物象,其哲学本质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代创作需吸收这种 “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的思想 —— 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如观察水流设计线条、观察树木布局章法),而非闭门造车;​

借 “知行合一” 的实践观:传统书法强调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书谱》所言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其哲学本质是 “认知与行动的同步”,当代学书者需延续这种 “既要懂理论(古之技法规律),又要勤实践(今之创作)” 的思想,避免 “空谈理论不练字” 或 “盲目练字不懂理”;​

借 “中庸之道” 的平衡观:传统书法追求 “刚柔并济、浓淡相宜”,其哲学本质是 “避免极端、寻求平衡”,当代创作需吸收这种 “平衡思维”—— 在 “传统与创新” 间找平衡(不复古、不猎奇),在 “技术与情感” 间找平衡(不炫技、不滥情),在 “个人风格与公共审美” 间找平衡(不偏执、不流俗)。​

(二)开今:让传统哲学解决 “当代问题”​

“开今” 是将传统哲学转化为 “应对当代书法困境的思路”,赋予其新的实践意义:​

用 “天人合一” 应对 “技术异化”:当代书法面临 “过度依赖工具(如字帖软件、辅助工具)” 的问题,可借 “天人合一” 思想回归 “自然书写”—— 如摆脱 “字帖软件的精准描摹”,从自然中找灵感(如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线条,感受 “自然阻力”),让书法创作回归 “人与自然互动” 的本真,避免 “技术依赖导致的灵气丧失”;​

用 “知行合一” 应对 “理论脱离实践”:当代书法圈存在 “学者懂理论却写不好字、书家会写字却不懂理” 的割裂,可借 “知行合一” 思想推动 “理论与实践融合”—— 如学者需加强笔墨实践,让理论源于实践;书家需学习传统理论,让实践有思想支撑,避免 “空谈理论” 或 “盲目练字”;​

用 “中庸之道” 应对 “审美极端化”:当代书法存在 “过度复古(照搬古人、毫无新意)” 与 “过度创新(背离传统、沦为狂怪)” 的极端,可借 “中庸之道” 倡导 “适度创新”—— 如在 “传统技法框架内” 探索个人风格,在 “创新表达中” 保留传统内核,避免 “要么复古、要么猎奇” 的二元对立。​

(三)案例:宗白华的 “书法美学研究”​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研究是 “借古开今” 的哲学典范:

他深研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 “自然观”、儒家 “中庸观”),结合西方美学理论,解读传统书法的哲学内涵(借古);却将传统 “书法哲学” 转化为 “当代美学认知”—— 如他提出 “书法是‘线的艺术’,是‘心灵的轨迹’”,既延续了 “书为心画” 的传统哲学,又用 “现代美学语言” 让当代人理解 “书法与心性、自然的关联”,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 “哲学层面的指导”,避免了 “只谈技术、不谈精神” 的浅层创作。​

借古开今 —— 书法的 “永恒生长力”​

“借古开今” 不是书法发展的 “可选路径”,而是 “必然选择”:没有 “借古”,书法会沦为 “无源之水”,创新会变成 “无根基的猎奇”;没有 “开今”,书法会沦为 “僵化的标本”,传承会变成 “无活力的复古”。​

从技术的 “承法变法”,到哲学的 “循道开新”,“借古开今” 的核心始终是 “传统与当代的共生”—— 它要求当代书家既做 “传统的守护者”,深掘古人留下的技法、审美、文化、哲学宝藏;又做 “当代的开拓者”,将这些宝藏转化为贴合当代语境的表达。

唯有如此,书法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生长,既保留 “千年古意” 的厚重,又拥有 “当代新风” 的活力,真正实现 “古为今用,今续古魂” 的永恒价值。

来源:闲潭落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