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湖南株洲成功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表了主题为“打造安全可信工业软件产业新体系”的演讲。沈昌祥表示,工业软件作为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基础产品,其安全可信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可信
近日,2025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湖南株洲成功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表了主题为“打造安全可信工业软件产业新体系”的演讲。沈昌祥表示,工业软件作为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基础产品,其安全可信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可信”?简单来说,安全可信是指在完成计算任务的同时,并行开展动态、全方位的整体防护,确保计算任务的逻辑组合不被篡改与破坏,最终实现预期计算目标。这一过程,就如同人体通过免疫系统确保健康——工业软件作为未来“工业机器人”的核心组成部分,若缺乏安全可信的“免疫能力”,其功能价值便等同于零。
当前,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面临一大痛点:计算能力缺乏标准,结构上的计算部件、控制部件、输入输出部件如同“没有免疫器官的孩子”,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安全可信计算的核心,正是为工业软件与工业系统加装“免疫器官”与“免疫机制”。为此,我国提出了安全可信计算体系架构为“双重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绿色的“可信策略”(即“免疫针”)强化防护能力,形成“供给端进不去、进去后拿不到、拿到后用不了、破坏后能纠错、责任后赖不掉”的全链条防护。
沈昌祥表示,这一体系架构通过产业化落地实现三大关键效果:一是动态并行防护,即便系统出现故障苗头,也能像人体免疫系统发现病灶般及时处理,避免系统崩溃;二是无需依赖传统的“打补丁”“装杀毒软件”,经验证可抵御现有病毒库中的所有病毒;三是责任审计不可篡改——传统审计记录可能被销毁、篡改,而可信体系下的审计记录“改不了、赖不掉”,为安全追溯提供了可靠依据。
可信计算3.0已形成四大核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软件的安全可信必须坚持‘软硬结合’,不能仅停留在应用层,而需深入系统核心层。”沈昌祥说,以“可信提升综合防护系统”(产品形态为“智能安全卡”)为例,经长期技术攻关,最终开启了我国“可信计算3.0时代”。可信计算3.0的核心创新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智能控制与安全执行的双重体系结构;二是环境免疫抗病毒原理;三是数字定义可信策略对用户透明(如同人体免疫系统无需大脑直接控制);四是宿主与可信双节点并行架构,避免了单一节点故障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的问题。
对比国际上的可信计算发展,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信计算2.0(以TCG组织为代表)存在明显缺陷:其依赖单一密码检查模块,无法实现并行防护,不仅不具备“免疫能力”,反而可能因自身故障引发系统蓝屏。而美国当前热推的“零信任架构”,本质上只是可信计算3.0的一个访问控制功能子集,缺乏科学原理支撑,需到处插入检测模块,存在大量漏洞,且不符合网络空间主权原则,难以形成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如今,可信计算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重要信息系统,成为保障关键领域安全的‘压舱石’:从增值税防伪、彩票防伪系统,到二代居民身份证安全系统;从中央电视台全数字化可信制播环境,到国家电网电力数字化调度系统——这些应用均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战略与等级保护要求,充分验证了安全可信工业软件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沈昌祥如此说道。
未来需聚焦五大创新技术
安全可信工业软件不仅能保障系统安全,更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以工业调度系统为例,安全可信方案具备四大优势:一是不影响实时处理——并行防护设计满足调度系统对实时性的高要求;二是免疫抗病毒——无需打补丁即可抵御病毒攻击;三是不改代码——实施过程简单便捷,降低企业改造成本;四是成本大幅降低——传统防火墙等“老三样”设备需花费百万元以上,而智能安全卡仅需千余元,且节省了存储空间与维护成本。
沈昌祥表示,未来,我们需进一步聚焦五大核心创新技术,巩固国际竞争力:一是完善国产化密码体系;二是实现终端、服务器、存储系统的全体系可信;三是优化宿主+可信双节点并行架构;四是构建基于网络可信服务的验证支撑平台;五是强化“动态度量、实时感知、主动防御”的三防御体系。同时,在关键领域必须使用我国的可信计算技术、数字证书与密码设备,确保国家信息安全与产业安全。
美国2021年Colonial Pipeline勒索病毒攻击事件警示我们:关键基础设施若缺乏安全可信的防护,将直接威胁国家民生与经济安全。而我国40余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构建安全可信的工业软件产业新生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干是第一的,在干中才有创新,在干中才能不断提高。”打造安全可信的工业软件产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标准体系为支撑,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共同推动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