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对中国人是怎样的态度?笔者亲身经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22:49 3

摘要:说起来,我也算是跑过不少地方,但那回去朝鲜,还真有点“走进另一种生活”的劲头。事情要追溯到2015年夏天,正是蚊子满天飞的时候,我和同事小李受领导所托,去办一桩跨境贸易。东北那一带本来我常去,俄罗斯边境也挺熟了,但朝鲜却一直是个谜——就是那种你听过很多段子,它

说起来,我也算是跑过不少地方,但那回去朝鲜,还真有点“走进另一种生活”的劲头。事情要追溯到2015年夏天,正是蚊子满天飞的时候,我和同事小李受领导所托,去办一桩跨境贸易。东北那一带本来我常去,俄罗斯边境也挺熟了,但朝鲜却一直是个谜——就是那种你听过很多段子,它离我们很近,可到底啥样,你心里没底。直到那趟火车“咯噔咯噔”地从俄方驶向朝鲜境内,我才算真切体会到:朝鲜人到底怎么看中国人?

说开了,中朝的关系那可不只是邻居那么简单。老一辈人谈起来,总会扯到1950年那场抗美援朝。彼时中国派志愿军冒着枪林弹雨去助朝鲜一臂之力——那会儿谁家没个亲戚在部队?打仗收工后,重建家当、送来粮食、机器都是中国帮着上的。东三省的大豆、玉米有一阵子专门往朝鲜送,甚至有沈阳工厂派技术工给朝鲜讲解机械怎么修。现在嘛,中国撑着朝鲜大部分贸易,据说九成的外贸收入都跟我们沾边儿。说国内人对朝鲜有“历史包袱”一点不为过,至今一些朝鲜老人管中国人叫“战友兄弟”——你还别笑,这是真心话。我去的那年头,他们在学校还“上课唱中国援朝歌”,小学生会背抗美援朝英雄故事,这点让我有点意外。

记得踏上那列外表破旧的国际火车时,说实话我还有点紧张。车上朝鲜列车员瞅见我俩中国护照,像认亲似的,立即把我们挪到最凉快的车厢——里面有破旧空调哼哧哼哧地发功,虽说不算豪华,但比隔壁外国客人热得直冒汗要强得多。有个小细节,当时车厢里还装了个旧款液晶电视,上面正播着关于“中国战友”纪录片,这气氛直接就铺开了。后来才知道,这还算“常规操作”,不少中国人讲,过边检时朝鲜海关会特意问候:“辛苦了,欢迎朋友”——有一回我和小李翻箱倒柜找购物小票,朝方只是随手敲敲箱盖,反而多关心你旅途累不累。这和他们对待西方旅客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平壤那头更讲究“人情味”。我们刚下火车,朝鲜接待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小跑着来领人,表现得比东三省县领导都要热情。赶上中午饭点,他们非让我们到机关食堂一起吃饭,还特意端来一盘“特色冷面”,边上还堆着两个苹果。说真的,冷面味道一般,但他们的那份认真劲儿让人很难不感激。我们做了中国人的传统动作——拿出带来的饼干和肉脯分给同事。对方眼睛发亮,小李跟我打趣,“你看他们,好像看到宝贝似的。”也不是个案,有中国游客讲,在朝鲜跟团游,导游会多烧一壶热水,就怕中国朋友喝不惯生冷水,有时候还会偷偷塞几个糖果,说是“留着路上吃”。

合同谈妥后,按惯例还有一场简单参观。那个带我们参观的朝鲜小伙姓金,皮肤白皙,说话腼腆,走路时不停用手势介绍城市。我们穿行在宽阔马路上,地铁里人不多,那种沉默的秩序感很不一样。金同志带我们去凯旋门下,指着浮雕聊起“中国解放军与朝鲜战士并肩”的故事。他还拿出一枚特别的徽章送我,“中国朋友,您该有一个。”我攥在手里,徽章上印着两国国旗和鸽子图案,像童年见过的那些志愿军纪念物。后来回家,我爸说老舅当年也得过类似的——一时间记忆和现实全都搅在心头。

这种待遇不仅我碰上过。网上有个东北小伙,说在新义州商贸区采购朝鲜特产时还遇到商家主动降价,只因为他是中国来的。“中国兄弟远道而来,不多收你钱”,这是他的原话。有些人经常往返丹东、图们,现在都习惯了在边境互称“大哥”。哪怕只买几斤米,朝鲜摊主也总多抓一把——这种细节可比“资料显示”有说服力多了。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朝鲜年轻人对中国话题特别敏感。曾经有朝鲜实习生在延吉餐厅当服务员,她悄悄和我聊微信,说特别羡慕中国人能随时用手机、网购、刷抖音。还有一个在吉林打工的朝鲜哥们跟我吐槽,他每月工资不到中国同龄人的一半,但对中国人都是“心存感激”,希望以后能攒钱娶媳妇回朝鲜。他们说的客气话撇去不谈,骨子里是实实在在的羡慕和一点点失落。

但别以为人心都一边倒。偶尔也有矛盾。听我一个做边贸生意的老伙计说,边境那几年走私多了,朝鲜人对中国商贩有点防范心,怕被使诈。有次交易,朝鲜老板先要求验货,怕中国小伙伴“短斤缺两”,虽然最后还是愉快成交,但一开始确实多了点戒备。可大面上,这些只是插曲——绝大多数时候两地人打交道还是很温和。甚至有中国人在朝鲜饭店吃饭被服务员偷偷夹菜,多给一块排骨,理由是“你们帮我们多呀”。

那一年中朝气氛正是缓和,国内新闻天天说“友谊万岁”,朝鲜那边也乐得中国游客扎堆——去朝鲜人数最多的年份,好几个朝鲜导游会秀中文,还给中国游客讲家常,说家里有亲戚在沈阳留学。和比起来,西方游客进朝鲜可难多了,哪里都得“带队参观”,连拍照都有限制。小李偷偷拍照,人家朝鲜同事只是提醒“别上传推特”。这份松弛感,让我们觉得不是“敌国”,而是“亲戚邻居”。

回来以后,我把那枚徽章一直放在柜子里,时不时拿出来给孩子看看,讲讲过去的事。“那会儿你爷爷他们啥都没有,中国人帮着朝鲜人一起抗敌。”孩子眨巴眨巴眼,似懂非懂。我有时也会去网上查查,论坛里的东北人聊起朝鲜总带感情,尤其像延边,那里中朝混居——谁家没几个朝鲜族朋友?日常打交道,“中国兄弟来了,先让座。”

说开了,这事不只我一家子有体会。2018年有个中国工程师在朝鲜工作,他写博客说,朝鲜同事总让中国人先发言,连聚餐都把好酒和水果掏出来,说是“尊重合作伙伴”。还有游客说在平壤问路,朝鲜司机会细心比划——虽然不会中文,但用手势帮你指方向,连街边清洁工也会挥手,你说是冷漠也不太像。再瞧对待美国人和欧洲人,脸色就冷多了。有次我们在饭店里看到一欧洲旅客进门,服务员只淡淡招呼,离“中国朋友”那种热情差远了。

经济差距也是个无声的分界线。朝鲜像中国七八十年代,城市里绿树环绕但设施简陋,出了平壤更多是黄土和旧房。许多中国人去当地,看见大米、棉衣都写着中文字,才知道中国物资撑着他们不少。有段时间朝鲜闹粮荒,中国的大米、面粉、甚至塑料小桶都成了抢手货,这种物资帮扶把两地情谊又“拧紧一圈”。至于说某些朝鲜对中国商人防着点,那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经济越差,越珍惜手里的东西。

当然,世事无常,谁家关系都不是铁板一块。边境走私偶尔也闹点不愉快,但绝大多数交往还是暖心的。说句实在的,朝鲜人见到中国面孔,很少板着脸,多半带点亲近和好奇。听有中国游客讲,在朝鲜餐厅点菜,服务员见你是中国人会多送两道小菜,语气里藏着点蜜。和多年前比,朝鲜更明白中国是门“活水”,关系既有情份,也有现实需要。

这一圈回忆下来,我看待中朝关系已不单是历史课本那回事。那趟跨境旅程,冷面或许不鲜美、住宿也简陋,可他们的善意与谨慎全藏在细节里。那枚徽章还在我手上,它既是童话也是现实。人说国与国是铁还是沙,其实就看你怎么握——或许等到孩子长大,他也能像我一样,把这段流淌在东北风里的故事慢慢讲下去。

说到底,这年头世道难料。历史留给我们一个“同志加兄弟”的标签,在朝鲜那片土地上,还真不是空话。至于未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好。但我想,就算翻天覆地,中国人在朝鲜的“好朋友”位置,大概不容易被撼动吧。

来源:潇洒扑克IS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