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山西那些人口不到10万的小县城,却孕育出了一个个惊艳的产业:有的把小月饼做成了年产值近4亿元的大产业,有的让法兰盘占据了全国70%的出口市场,还有的把红芸豆种成了“国字号”品牌。
在这些山西人口最少的县城里,隐藏着令人惊叹的产业奇迹。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山西那些人口不到10万的小县城,却孕育出了一个个惊艳的产业:有的把小月饼做成了年产值近4亿元的大产业,有的让法兰盘占据了全国70%的出口市场,还有的把红芸豆种成了“国字号”品牌。
这些人口小县正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产业不在大小,有特色则灵。
根据最新数据,山西省人口最少的10个县主要集中在山区,它们分别是:永和县(5.22万)、大宁县(5.22万)、岢岚县(6.85万)、偏关县(6.86万)、神池县(7.49万)、安泽县(7.56万)、古县(7.98万)、吉县(8.55万)、右玉县(8.58万)和娄烦县(8.89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县城大多位于吕梁山脉、太岳山区等偏远地带,山地丘陵占据了80%的地貌,沟壑纵横,人口承载能力有限。
但正是这些“人烟稀少”的县城,却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别样风景。
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神池县,这个常住人口仅7.49万的小县城,竟然有近1万人从事月饼加工行业,年销售月饼1.5亿个,实现产值3.75亿元。
神池月饼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神池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北方月饼之乡”。
为了突破节令限制,神池县创新推出“神池饼”品牌,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研发更健康、更美味的产品。
再看岢岚县,这个人口仅6.85万的小县,却成功打造了“中华红芸豆”、“晋岚绒山羊”两个国字号品牌。
岢岚的红芸豆品质优良,连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农技专家都专门前来开展芸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
与此同时,交口县则利用其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出了知名的“交口夏菇”品牌。
除了农产品,山西人口小县的工业也在悄然发生变革。
定襄县这个人口仅20万的小县,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
这里生产的锻钢法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风电法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锻钢法兰年出口量更占全国总量的70%。
法兰是管道、压力容器、成套设备等管道对接和联接用的重要附件,虽然只是个配件,却关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定襄法兰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前后,环保压力和金融危机曾让当地法兰产业遭受重创。
然而,定襄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散乱企业,推动技术改造,使产品逐步进入航天航空、船舶、军工、核电等高端领域。
同样,岢岚县作为忻州市少有的无煤县之一,利用其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要道的优势,发展成为晋西北重要的煤炭运销集散地。
但岢岚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建成风光电装机总规模65.2万千瓦,正向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县冲刺。
04 山区小县的创新之路山区小县发展产业,面临的困难远比平原地区多。
交通不便、人才短缺、市场信息不灵等因素都制约着这些县城的发展。然而,正是这些困境,逼出了山区小县的创新之路。
以神池县为例,他们积极构建互联网宣传推介销售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仅一次“网上月饼节”直播活动销售额就达22万元,播放量超过100万次。
岢岚县则利用其独特的“红色”资源——毛主席路居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宋长城和荷叶坪原始自然生态,发展文旅产业。
更令人惊叹的是,岢岚还拥有航天产业优势,围绕航天项目布局航天科技馆、航天主题酒店等配套,打造航天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特色县。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神池县的月饼师傅们每天清晨四点就开始忙碌,他们的月饼香飘全国各地;而定襄县的打铁匠人,让中国法兰走向了全世界。
没有不发达的地区,只有不够创新的思维。这些山西人口小县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来源:心安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