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得从一辆破自行车说起。90年代,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校园里,看到一位系主任骑着那辆嘎吱作响的二八杠,车把上挂着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青菜萝卜。生活清贫但安稳,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铁饭碗”就一定稳吗?马云当年辞职时,全校都笑他傻,可如今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事儿得从一辆破自行车说起。90年代,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校园里,看到一位系主任骑着那辆嘎吱作响的二八杠,车把上挂着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青菜萝卜。生活清贫但安稳,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而当时也在学校当英语老师的马云,日子过得其实不差。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还有寒暑假,搁现在就是“体制内编制”,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可偏偏,他看着那位系主任,心里不是羡慕,而是发慌。
系主任劝马云珍惜“铁饭碗”的那一幕,反而成了点燃中国电商帝国的导火索。他后来回忆说:“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不走,再过二十年,我也会变成他那样——骑着破车,拎着两根葱,为几毛钱的菜价讨价还价。”这话听着扎心,但这就是现实。他不甘心,他想看看世界有多大。
其实早在这之前,马云就“开过眼”。80年代他去了一趟澳大利亚,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看到人家的马路那么宽,房子那么亮,超市里的商品多到数不清。而回国后,他走在杭州的小巷子里,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中国不该这样,我们也能活得体面点。”
但真正让他“顿悟”的,是1995年那次美国之行。他作为翻译去西雅图,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当他敲下“Beer”能搜出成千上万条信息,可输入“China”却几乎一片空白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天啊,这东西太牛了!”他当时就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让中国的企业也上网,让全世界看到我们,那得有多少小老板能翻身?
他立马跑回国,跟朋友凑钱搞了个叫“中国黄页”的网站。那时候没人懂互联网,同事笑他:“马老师,你是不是在美国被洗脑了?网上能卖东西?骗鬼呢!”连他老婆都劝他别瞎折腾,好好教书。
可他偏不信邪。他辞了职,一头扎进创业里。白天跑企业拉客户,晚上熬夜学网页制作。最穷的时候,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一群人热得光膀子干活。有人退缩了,说“这玩意儿搞不成”,可马云拍着桌子喊:“你们信不信,十年后北京的马路上,一半车都是咱们客户买的!”
你看,这就是马云的狠劲儿。别人都在求稳,他偏要冒险;别人都在怀疑,他已经在行动。
后来阿里巴巴成立,淘宝上线,支付宝横空出世……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风口上。他没想着自己能成首富,他想的是:“那么多小企业找不到客户,那么多老百姓买不到好东西,我能不能搭个桥?”
现在回头看,他辞职那一刻,不是丢掉了“铁饭碗”,而是亲手砸碎了它,然后用碎片拼出了一条新路。这条路,让无数快递员、小店主、直播带货的宝妈实现了逆袭。
有人说他运气好,赶上了互联网浪潮。可问题是,浪潮来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在岸边观望?为什么只有他敢跳下去?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普通人等机会,牛人创造机会。”马云不是天生的商业奇才,他也被拒过30多次,高考考了三次,连肯德基都不要他。正因为他太懂“失败”和“无助”的滋味,所以他创业时,心里装的从来不是自己,而是千千万万想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所以啊,别总说“稳定最重要”。真正的稳定,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你有没有随时出发的勇气和能力。
如果你现在也卡在一份不喜欢但不敢辞的工作里,不妨问问自己:十年后,你想成为谁?是那个骑着破车买菜的人,还是那个哪怕跌倒也在往前冲的人?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马云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勇气,是所有选择的起点。
点个赞吧,如果你也曾为梦想犹豫过;转发出去,送给那个正在挣扎做决定的朋友;关注我,咱们一起聊聊更多普通人逆袭的真实故事。
来源:凡人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