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朝鲜族人口为啥不断流出?其实原因很简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22:56 1

摘要:常听延边的朋友念叨:“小区里熟脸越来越少,多半是奔韩国去了。”这话可不是夸张,2010年人口普查时朝鲜族还有183万,现在只剩170万出头,一年就跑掉一万多,相当于一个小镇凭空蒸发了。为啥这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说来说去,都是绕不开的生计和实实在在的便利。

常听延边的朋友念叨:“小区里熟脸越来越少,多半是奔韩国去了。”这话可不是夸张,2010年人口普查时朝鲜族还有183万,现在只剩170万出头,一年就跑掉一万多,相当于一个小镇凭空蒸发了。为啥这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说来说去,都是绕不开的生计和实实在在的便利。

经济差得太悬殊,挣钱才是硬道理

咱们先掰扯掰扯最实在的——钱。在延边,2024年的平均工资才3400块左右,月薪3000到4000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能拿到一万以上的连3%都不到。就拿开小餐馆来说,起早贪黑忙一个月,除去房租食材,纯利润能有五千就算不错了;要是在家种地或者打零工,一年到头攒下万八千块钱都难。

可韩国那边呢?最低时薪就折合人民币60多块,就算是刷碗、端盘子这种基础工作,一个月挣一万多跟玩儿似的。我朋友表哥2015年去仁川的餐馆打工,虽说一天要干14小时,累得腰疼到站不直,住的宿舍四个人挤巴掌大的地方,夜里翻身都得轮流来,但一个月挣的钱顶在延边干小半年。早年间更夸张,1995年在韩国打工的月薪能有1万8人民币,那会儿中国全国职工全年平均工资才5500块,相当于韩国一个月挣咱们一年的钱。

再看延边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了近六成,大多是餐饮、住宿这些薄利行业,工业里除了重工业和木制品加工,能提供高薪岗位的企业没多少,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还在逐年涨。年轻人想靠本事多挣钱,本地机会实在有限,可不就盯着隔壁韩国嘛。

语言文化自带“外挂”,去了就能上手干活

要说朝鲜族去韩国的便利,语言绝对是“王炸”。他们打小就说朝鲜语,跟韩语基本能互通,虽然延边的朝鲜语里掺了不少汉语词汇,比如“老铁”“房贷”这些词直接就用,但到了韩国沟通完全没障碍。去超市买东西能看懂标签,跟雇主说话不用翻译,连韩国职场里的那些规矩都能快速摸透,根本不用花时间适应。

这种优势可不是谁都有。别的地方的人去韩国打工,光语言培训就得花大半年,还未必能跟当地人顺畅交流,朝鲜族却能“零过渡”上岗。就像现在不少年轻姑娘去韩国做直播卖泡菜,镜头里操着带东北味的朝鲜语喊“家人们下单”,一晚上的销售额能顶老爸三个月退休金,这都是靠语言吃的饭。有的高学历朝鲜族还能做汉语教师、公司秘书,月薪八千到一万很常见,比在国内同岗位挣得多不少。

政策开了门,亲戚搭了桥

当然,光有钱和语言优势还不够,政策和历史渊源也是重要推手。1992年中韩建交是个关键节点,之前韩国就因为“汉江奇迹”缺劳动力,建交后直接把招工的大门敞开了,中国朝鲜族成了最优先的招工对象。

后来韩国还专门出了针对朝鲜族的签证政策,比如H-2访问就业签证,年满25岁到60岁的朝鲜族就能申请,有效期内还能多次往返,就业范围也没啥限制。要是在韩国有亲属,对方满31岁以上,还能直接邀请亲属过去,不用参加抽签摇号。早年间还有F-4签证,硕士以上学历的朝鲜族能直接申请,两年一延期,找工作更方便。

再往前数,清末就有朝鲜人因为饥荒越江来延边讨生活,不少朝鲜族在韩国都有沾亲带故的,去了能有人帮忙找工作、租房子,心里也踏实。就像延边老乡说的,“韩国有个表哥表姐搭把手,比自己瞎闯强十倍”。

不过话说回来,外流的日子也不是都光鲜。有人签证到期续不上,回延边发现老家的生意早没了;有人孩子在韩国上学,填国籍时写“中国”被同学议论,写“韩国”老家户口又不认,卡在中间两头为难。但即便如此,为了让日子过好点,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踏上这条路。

说到底,朝鲜族的外流从来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就是每家人饭桌上的盘算,是签证到期时的心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逐更好的生计本就是人之常情,就像候鸟迁徙,哪里暖和有食吃,就往哪里去。

来源:注定的独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