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世友,这个名字在尘封的历史档案里总能蹦出来,连着泥土和硝烟。八岁入少林寺,少有人这么早把人生和一块禅门石凳绑在一起。练拳,学僧,挨打——说实话,那会儿的孩子根本分不清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无奈。许世友呢?他好像比谁都能咬牙。八岁是啥概念?有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已经
许世友,这个名字在尘封的历史档案里总能蹦出来,连着泥土和硝烟。八岁入少林寺,少有人这么早把人生和一块禅门石凳绑在一起。练拳,学僧,挨打——说实话,那会儿的孩子根本分不清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无奈。许世友呢?他好像比谁都能咬牙。八岁是啥概念?有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已经在寺里摸着木鱼和铁砂掌,在佛像底下蹲马步。这么一折腾,骨头都硬了。
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他却跟着师父钻树林、爬悬崖、天天搓手练刀,夜里被冻醒也得继续练。佛门清规和武门规矩,双重磨砺。这种折腾不止一两年,等他出山时,身板吃得住大刀,胆子也养得不小。少林武术有时不是讲究花样,是往死里练出来的筋骨。许世友的那股狠劲,八成就是那时候落下。
后来许世友披甲上阵,换了枪,再带着那把大刀奔前线。红军兵器短缺,他琢磨的不是怎么守,是怎么冲。一腔热血,带刀,真刀真枪对着敌人劈,也没人觉得怪。许世友常常自嘲,他的战法里多少带着武林桥段,什么声东击西,什么大刀横扫千军,不怕别人笑他“活关公”。
但也不全像关公那么风度翩翩。嘉陵江突破战,这让熟悉他的老兵都忍不住咋舌。副军长带敢死队?搁现在,有点自损身份,但许世友最喜欢干这种“以身作则”的事。敌人见了他这阵仗,能不心惊胆寒?他那口大刀,真扎进人群里,三十六个对手倒下。谁说这不传奇?可他干完回来,却一脸嫌弃,抱怨钢铁不如少林铁砂。其实这事儿也不稀罕,他一向爱刀,却又不信仰刀,习惯了用冷兵器解决问题,可一旦现代战争来临,转型还得靠枪。许世友反反复复琢磨这些,有点钻牛角尖。
到了岁数大些,许世友习惯了晨练。他说自己一日无武,便浑身不自在。可是他又像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小爱好——看功夫片,嗑电影。他一边练拳一边把录像带塞进放映机,独自揣摩画面里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功夫。他倒不是追星,只是觉得这些人身上的劲头和自己打仗时有点像,看着过瘾。
李小龙,他认可,不夸张,但喜欢里带着挑剔。他说李小龙是真刀真枪的材料,招式干净,动作利落,就是干。但他又很不喜欢那喊叫声,说狠劲不是靠吼出来的。李小龙每次出手都带着世界观——坚韧、独创、挺胸。这他喜欢吗?其实未必,或者说他想喜欢,可始终觉得隔了一层。狠人的狠,有时候藏在骨子里,比表情激烈还刺人。
成龙,风格不一样。许世友有点拿不准成龙。他笑成龙动作杂耍多过武艺,可又承认里子是有功夫的。外表花哨,内在扎实,这种东西说穿了,其实挺难得。太规矩没看头,太花哨没意义。许世友说得直,有点像扔下一个包袱就走人——这孩子别光看热闹,招式还是过得去的。不得不承认,这种评价有点儿敷衍,也很真实。
李连杰,他说,看着像是小青年里最能打的。许世友年岁大了也会写笔记,说七十年代见过李连杰的功夫表演,还记得当年的样子。后来多次提及,觉得这孩子基本功扎实。不过,许世友到底老了,他喜欢看真实的东西,可他经常在影视和现实之间迷糊。他说李连杰是少林寺的好苗子,结果转头又抱怨武术都快变成表演艺术了。会不会太矛盾?他自己也没理清。
许世友其实很看不上武术表演那些噱头。他觉得现在武术都快变味了。他年轻那会,武术是拿命拼,不是给人拿来看花式表演。于是,他找人捎话给有关领导,专门说武术不能只看花巧。可是他又天天看功夫电影,这算不算打脸?或许这就是他的任性,一边倾慕武学的精华部分,一边又偏爱荧幕上的虚构英雄。
他有时半夜看功夫电影,看完以后心里犯嘀咕,有点嫌弃也有点羡慕。毕竟,现实生活里的刀枪与电影里的漂亮动作完全不同。这两者无法调和他内心的复杂感受。
他认可武学里藏着人的锐气,但同时看不惯太多装腔作势。很多人都觉得许世友是个不苟言笑的猛将,其实他会幽默。他私底下喜欢讨论,成龙到底几个动作是“真刀实枪”,李小龙的肌肉能不能挡住真家伙子。这些话他反复说,像是在自我说服,还是在怀疑自己过时了?
细看许世友的档案,他写信给王猛谈武术改革问题,这举动其实有风险。那时候武术要搞成国家项目,谁也不敢逆风开喷。他偏就要说,说国家体委得重视实战,套路再多没用。他底气足,是因为他一路杀出来的。习武人出身和军人身份,这种双重背景让他倔起来。可偶尔他还是会摇摆,觉得老了,多少还有点拉锯。
身边的晚辈见他看电影,都跟着一起凑热闹。有人好奇问他,看那么多功夫片,谁最能打?他不爱给结论,只嘟囔一句:能打和能演不是一码事。可是下次又说成龙确实蛮有意思。到底认不认同?连他也说不清楚。
而今天拿许世友和功夫片对比,他自己都说:“真人真事和戏里头的事哪能混为一谈?”但又停不住评价,这种语气很让人联想到家族长辈,外表有棱角,其实也有温情。他有点像哼唧唧的老人,嘴上说着不满,心里又藏着几分喜欢。
许世友的一生,不光跟武术打交道,还跟各种矛盾纠缠。喜欢电影,又批评电影假;推崇实战,却也欣赏银幕魅力;想让年轻人实心练功,又免不了喜欢电影的创意。他反过来一想,百年前真刀实枪慢慢变成了今日银幕艺术,这之间的落差,他说不上喜欢还是讨厌。
甭管怎么看,许世友这种人,骨子里识破虚实,但又离不开虚实。有人说他执着,有人说他钻牛角尖。可换个角度想,这份执着本身就让他显得复杂。对比过去、现在、未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永远拉扯。
他喜欢的,或许不只是武术。许世友在沉默中练出的一把大刀,同样也在看电影时露出小孩子气。他看李连杰演少林寺,心里想起自己少年时的雪夜。他批评成龙套路花哨,嘴角又不自觉露出笑意。直到老去,还会问旁人:“你觉得电影好看吗?那小子能不能真打?”
所以,许世友既是军人,也是习武人。他既尊重传统,也关注现在。他不完美,他思维有时前后矛盾。从大刀快刀,到胶片里的虚拟江湖,他都试了一遍。
换言之,许世友用一生把实战、江湖、娱乐和怀旧搅合成一锅。他自己也许没想通,但这种琢磨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每个人都不完美,许世友更像个一边练功一边自言自语的倔老头,身上的冲突恰恰让他和今天的世界连上了线。
这世上有的人活得很明了,有的人一直揣摩琢磨。许世友到底是哪一类人,谁又说得清呢?
来源:蜜糖可盐可甜